奋进十年路苏区新启航梅州十年时间,山乡

“变了!变了!”十年时间,山乡巨变。

一条条宽敞的柏油路、一个个产业园、一座座美丽的村庄、一张张丰收的笑脸……立体全景勾勒出了梅州乡村新图景。

回望过去十年,梅州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笔一画书写下了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全市5.3万户14.5万相对贫困人口脱贫,个相对贫困村出列并建成新农村示范村;脱贫攻坚省级考核五年综合成绩居全省前列,乡村振兴省级考核连续3年获优秀等次;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梅州柚居“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首……

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从梅州柚到嘉应茶,从兴宁鸽到寿乡米,特色产业越做越强,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农民钱包越来越鼓,一个勠力同心、奋蹄疾步的梅州苏区呈现在世人面前。

梅州推动建设连线成片、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让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兑现一个承诺

14.5万相对贫困人口脱贫

“第一次见他时,从他的眼里看不到一丝斗志,也不愿意让别人去帮他。”原驻梅县区松源镇湾溪村第一书记巫小锦口中的他,是该村村民陈胜富。陈胜富与妻子皆患病,一家人的生活,仅靠低保救济金和种植一点水稻勉强支撑。

在工作队的鼓励和帮助下,陈胜富重拾信心,搭起了水泥牛棚,事业慢慢步入正轨,如今已是村里的养牛能手。

贫困是一道困扰中国千年的难题。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曾经的梅州省定相对贫困村占全省15.3%,相对贫困人口占9.1%,脱贫攻坚道阻且长。

不等不靠迎难而上。梅州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市统筹、县负总责、镇村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各级党组织书记一起抓,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推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梅州累计选派支驻村(镇)帮扶工作队,名驻村帮扶干部参与脱贫攻坚,选用14名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实绩突出的镇(街)党(工)委书记,提拔重用或晋升名驻村第一书记,有力激发扶贫干部的积极性。

全市干群坚定信心、上下一心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落在实处。

多年苦干实干,一朝终圆梦!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在省对市考核中连续实现“三级跳”,进入全省第一梯队,梅州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梅州正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走进平远县三达村仿野生灵芝种植基地内,可见树荫下,一朵朵灵芝像撑开的小伞,随着微风吹动,飘来阵阵菌香。“今年预计产值可达18万元。”脱贫户谢远扬一边小心地把灵芝采下来,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早前,谢远扬在基地务工,掌握了种植林下灵芝的技能后,去年跟朋友注册成立了公司,在“家门口”种下50亩仿野生灵芝,成为当地的致富“明星”。

从脱贫到致富,谢远扬的经历放眼梅州不过是沧海一粟。

如今的梅州乡村换了新颜,群众有了新貌,干部有了新动力……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在梅州大地悄然发生。

坚持一个理念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靠着种植金柚,梅县大黄村村民廖江洪不仅成了老板,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生活过得越来越滋润。

然而几年前,却是另一番模样。“我们村以前赌博风气较浓,一些村民无心搞发展。”廖江洪坦言,自己曾因赌博的恶习差点和老婆离婚。

转变始于年,大黄村结合金柚产业园的建设,成立了大黄金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决定发动村民抱团发展,走金柚产业化道路。

几年时间,依托金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黄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企业接二连三入驻,年轻人纷纷返乡发展,乡村焕发出了新活力。

远眺梅州,山林之间,柚子树比比皆是。梅州种植柚子历史悠久,是全省最大的柚子产区,全市柚子种植面积约65万亩,年产量95万吨左右。柚果产量占广东的90%,占全国的1/5,全球的1/10。

“梅州金柚”和“大埔蜜柚”是梅州响当当的农业品牌。这些年,依托柚子产业,不少农户住上了“柚子房”、开上了“柚子车”,实现脱贫致富。

兴宁市已逐步建设和完善了集“种鸽养殖、鸽苗供应、商品鸽养殖、肉鸽加工、品牌营销”于一体的产业化生产链条。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发展一个特色产业,带富一方百姓,梅州是践行者,人民是受益者。

“这里曾是一片荒芜,农旅产业园落户后,黄龙村焕然一新,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说起近年生活的变化,五华县转水镇黄龙村脱贫户何金友感慨不已。

年底,总投资万元的广东汉光超顺农旅产业园在黄龙村落地。转水镇组织贫困户以扶贫小额贷款资金和产业扶贫资金共万元入股项目。基地实现当年投产分红,贫困户户人获得保底分红以及在基地的劳务收入。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汉光超顺农业以“三变+”模式助农增收,是梅州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助农长效增收,巩固脱贫成果的又一积极探索。

在多年的实践中,梅州充分发挥特色农业优势,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开展村村联动、农光互补、农旅结合、粤菜师傅工程“四模式”,产业园区、龙头企业、致富能人“三带动”,技术链、利益链、销售链“三打通”的“”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的多重效应。

目前,梅州建成了1个国家级、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梅州配送中心,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梅州柚居“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首。

梅州柚、客都米、嘉应茶、平远橙、兴宁鸽、寿乡水、蕉岭竹……如今的梅州,特色农业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

瞄准一个目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多亏了好政策,我们家现在变成了全村外立面改造示范点。”平远县上举镇畲脑村村民吴特参说,房子改造好了,住得更舒心,就连风湿病也好了许多。

农民要富,农村要美。近年来,针对农村建房规划杂乱无章的问题,梅州全域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并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通过激活群众改造热情、规划试点先行改造、连片打造乡村景点,让乡村发生蝶变,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俯瞰兴宁市径南镇,一条“之”字形的道路将沿线10个村串珠成链,美景犹如画卷,轮番上演。春采茶叶,夏摘李果,冬赏李花,全年美酒飘香,一幅富美乡村图景跃然眼前。

“这段时间我们村的变化太大了!”径南镇新洲村党支部书记蓝志群感慨道,这得益于径南镇“十村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建设。

去年11月,径南镇“十村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启动,包括新洲村在内的十个村积极行动。“路好走了,路灯也亮了,花花草草都很美,我每天傍晚都会去散步。”谈到村子的变化,68岁的新洲村村民何裕光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梅州提出各县(市、区)要在2年至3年内建成2条以上连线成片、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全市乡村建设发展由“点上精彩、线上美丽、面上整洁”迈向“生态美丽、宜居宜业、富民兴村”。

乡村振兴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梅州不仅抓好农村产业发展,更将粮食生产作为重中之重。

针对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大多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导致耕地撂荒现象,今年以来,梅州在撂荒耕地复耕方面出台非常举措,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唤醒了一批又一批“沉睡”的田地,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无限活力。

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这是十年来梅州全市干群共同努力的成果。征程正未有穷期,不待扬鞭自奋蹄。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梅州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持续推动梅州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为广东乡村振兴迈进全国第一方阵作出“梅州贡献”。

发展亮点

从万企帮万村到万企兴万村

从昔日无人愿去的“山旮旯”蝶变为今日人气火爆的“景区村”,广东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联手梅县区雁洋镇长教村打造的国家5A级景区雁南飞茶田景区是梅州“万企帮万村”行动最生动的注脚。

年以来,梅州创新资源统筹和帮扶机制,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民主角”的大帮扶格局。梅州全市各级工商联发挥企业“娘家人”的作用,发动商会、各类企业、网红主播个体,采取“一对一”结对形式,投身“万企帮万村”行动。

截至年5月,梅州市累计参与帮扶的民企家,结对帮扶对接个行政村,总体帮扶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工商联系统累计参与帮扶企业个、结对帮扶对接个村,覆盖率约80%。其中梅江区、梅县区、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率先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都有企业结对帮扶。在产业、就业以及公益捐赠等多方面累计帮扶资金约4.72亿元,受益贫困群众约43万人。

随着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万企帮万村”也升级成为“万企兴万村”行动。

当前,梅州正积极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让苏区有限的民企资源发挥最大的帮扶效应,探索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实现苏区振兴发展步步高。

梅州广大民企除为农村地区提供直接的帮扶资源外,着重将市场、技术、信息等要素与乡村的资源禀赋相结合,将村民纳入现代产业链条,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衔接,实现村企互惠发展,推动从“企帮村”向“村企共兴”转变。

一方面,产业帮扶着力扩大增收面,梅州发挥资源配置这只“有形的手”,引导企业找准切入口和结合点,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以项目帮扶、一企帮多村、多企帮一村、一企帮一村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产业帮扶。

另一方面,消费帮扶着力扩大市场面。梅州鼓励民企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帮扶村的产品和服务。充分用好“互联网+”,结合梅州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将帮扶活动与农村电商发展融合,全面构建常态化消费帮扶大平台,让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记者观察

筑巢引凤聚人才乡村振兴“活”起来

“年轻人在外打工,老人又上了年纪,家里的地没人种、地种不动,怎么办?”这是摆在梅州许多农户面前的难题。

如何破解农村有地无人种的困境?梅州积极探索实践,目前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比如梅州广泛发动民营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复耕一亩地”主题活动,凝聚新阶联会员力量,群策群力解决“谁来种”难题,赋能乡村振兴。

再比如,去年8月13日,梅州印发《梅州市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运营实施方案》,要求全市8个县(市、区)和个乡镇建设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为乡村引才、育才提供新平台。

乡村振兴归根到底,需要的是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我们欣喜看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一批有理想、有志向、热爱“三农”事业的人正在向梅州大地走来。

从特区深圳回到山区梅州,从港资企业的高层管理变成柚通柚美品牌创始人,傅曼琼扎根大埔县带领团队研发出上百个柚类加工系列产品,让梅州柚“年年见变成了天天见”,有效延长了梅州柚产业链,助力梅州柚产业做大做强。

因为看好梅州农业的发展,来自山西和内蒙古的赵嘉威和刘云秋夫妻俩来到梅县区,当起了“牛医生”和“牛司令”。

……

当前,梅州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各个层次的农业专业人才,如何建好乡村振兴的人才“蓄水池”?

要充分利用好人才驿站。通过整合各类人力物力资源,积极打造人才互动交流与创新创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好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人才蓄水池”和桥梁纽带作用,引进外来人才服务本土产业,培育本土人才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力度,改善农村就业、就医、就读条件,打通城乡之间壁垒,让良好发展环境成为广大青年人才返乡的“引力”,解决返乡青年后顾之忧。

要营造尊才爱才的氛围。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为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条件。同时加大对乡土人才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尊才爱才的浓厚氛围。

魏丽文

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魏丽文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6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