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三级专科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实现“三级跳”,全省前列!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梅州市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上获悉,年度梅州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再次获评“好”的等次。
梅州是广东重点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全市有省定相对贫困村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约占全省的9.1%,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自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梅州尽锐出战、攻城拔寨,脱贫攻坚工作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实现从“后进”到“先进”的跨越。
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7万个;开展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逾10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2.5万人;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在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梅州脱贫攻坚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个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
“三级跳”如何实现?后脱贫攻坚时代如何跑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接力赛”?梅州还需久久为功。
利益联结
强化产业造血动能
鼓起贫困村“钱袋子”
一只鸽子,能产生多大的扶贫效应?兴宁市龙田镇羊岭村贫困户王胜强给了答案。
王胜强患有帕金森综合征,生活不能自理;69岁的父亲患有精神病,66岁的母亲患有糖尿病;三个女儿还在上学。一家七口,只有妻子欧小燕是健康的,打工每月能挣元。
今年初,王胜强领到了金鸽养殖项目年度收益分红多元。说起家中这几年的变化,他是开心的:在珠江实业和村委的帮助下,他筹了约30万元到北京做手术,如今恢复良好,可以生活自理、接送孩子。参股金鸽项目,每年增收多元,大大缓解了家庭经济窘况……
荒山上盖大棚,下面养鸽,上面光伏发电,兴宁市龙田镇通过引进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当地发展肉鸽养殖,打响“陈小鸽”品牌,并打造光伏发电产业,村集体收入大大增加。
“以后不用过穷日子了。”经历了多年村集体收入都几乎为零的村支书邬苑感慨。
据介绍,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带动兴宁名贫困户发展肉鸽养殖产业,与多户农户签订合同,养殖对以上的农户超60家,每户每年纯利在10万元以上。目前兴宁“陈小鸽”成为梅州产业扶贫的主体之一,联农带贫紧密、经济效益明显,走出了一条颇具梅州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脱贫致富既要顾当前,又要管长远。近年来,梅州紧紧抓住扶贫产业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扶贫项目,让老区人民致富奔小康后劲十足。
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目前,梅州打造了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兴宁“陈小鸽”、五华高山红薯等品牌扶贫主体,培育了全省最多的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增收的问题,并逐步破解产业扶贫项目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偏弱、省定贫困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较少,村集体收入仍比较薄弱的难题。
“如何保证贫困村退出后不再返贫,仍需在发展产业这个根基上下功夫。”广州派驻梅州扶贫工作队干部许俊峰认为,长效稳定、带贫益贫能力强的产业项目是关键。
自年以来,梅州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7万个。发展过程中,梅州通过“龙头企业+贫困村+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模式,使分散的小生产对接龙头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了产业扶贫质量效益。同时深化了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致力构建稳定增收脱贫长效机制,有效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增收。
转变思想
脱贫有奔头
激活贫困户内生动力
梅江区西阳镇桃坪村村民丘许泉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租赁了15亩地种植蔬菜,实现脱贫;丰顺县大龙华镇长梗村村民吴秀丽在该村茶叶合作社务工,每个月能领到近元薪资;大埔县西河镇漳北村村民范瑞日在家门口的民宿就业,年收入稳定在3万元左右……
在梅州,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驻村扶贫工作队、村“两委”干部的帮助下,住上了改造后的屋子,过上了稳定且有保障的生活。脱贫有奔头,村民有笑容。
然而,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等靠要”的思想开始在一些贫困户中滋生。
罗辉跃是广州市统计局驻西阳镇筀竹村的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年5月,初到筀竹村的他便碰到了贫困户中的“刺头”张小斌(化名)。“他看到五保户、低保户每个月能领到固定数额的补贴金,便也要求村委会给他发放补贴金,还扬言:不给我就不脱贫。”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往后难度越大。如何将贫困户的思想从“要我富”扭转成“我要富”,充分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让其脱贫不返贫?这考验着梅州智慧。
扶贫先扶志,扶志先扶技。
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客家菜是粤菜重要分支,梅州市委、市政府随后制定《梅州市“客家菜师傅”工程实施方案》将“客家菜师傅”工程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相结合。
既是省相对贫困村,又是广东厨师之乡的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瞅准这一机会。“我们通过整合利用现有零散空地和闲置建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鼓励乡贤名厨回乡兴业,进一步带动乡村人气。”玉水村党支部书记郭国青说。
为了进一步擦亮“厨出玉水”的品牌,梅县区全面启动“客家菜师傅工程·十个一系列活动”,引入“名师、名厨”,建设集交流平台、展示窗口、实训基地为一体的“客家菜师傅”乡土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梅县区已形成“名村出名厨,名厨带名徒,名徒成名厨”的良性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程度低、劳动能力弱、技术水平差……在脱贫的道路上,不少贫困户因“素质”贫困而停滞不前,“不会干”的无奈为“不想干”的思想提供了温床。
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授人以渔”。近年来,梅州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工程,通过开展就业扶贫“1+4”行动(三年行动方案+就业扶贫、技能扶贫、社保扶贫、人才扶贫等4个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县级牵头、镇村抓落实的劳务协作服务机制,加大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招收贫困群众,促进转移就业。
据统计,年梅州市共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人次,帮助人实现转移就业。
实现蝶变
推进脱贫攻坚
与乡村振兴相互衔接
“一进村门就能看到公园、足球场、篮球场,环湖绿道风景大家都说靓。”今年70岁的芦陵村民叶联嘉为家乡的变化感到欣喜,该村已成为乡村游的打卡地。
省定贫困村芦陵村能够焕然一新,是该村着眼民生之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取得的成效。从“软弱涣散村”摇身一变成为“美丽乡村示范点”,背后是当地干群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不懈努力。
“以前,村里没现在干净整洁,许多地方缺少规划、疏于管理。”村党支部书记叶迪艾说。年以来,芦陵村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培育乡村文明新风。依托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这个梅州著名的“举人村”,以“同心、同富、同美”为目标,现今走上了文旅产业发展道路。
紧抓全域旅游发展机遇,芦陵村成立了首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合作社”的模式积极探索壮大集体经济产业新路,同时引导和鼓励村民发展旅游业,实现农旅结合、文旅互动、兴旅富民。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脱贫摘帽的基础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先导工程。近年来,梅州持续加快省定相对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庄环境亮化美化,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让贫困村实现美丽蝶变,让贫困户安居有保障、生活有盼头。
如大埔县西河镇“十村联动”,示范村带动贫困村,文旅产业欣欣向荣;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依托红色资源,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景区;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以“潮客文化”为特色,打造都市田园综合体;五华“益塘流域·十里水乡”依托转水镇益塘水库水资源,美丽乡村示范片带动休闲观光旅游发展……
改善人居环境,让乡村美起来,让广大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全市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其中个贫困村基本建成新农村示范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现如今,路旁的茅厕、猪舍、垃圾堆已了无踪迹,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路面早化作历史,村头路口的分类垃圾桶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树木葱郁垂荫,一个个美丽乡村焕发新颜,为梅州乡村振兴打造了新支点、新载体。
■记者观察
凝心聚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6月30日是广东扶贫济困日,梅州举办了“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启动仪式暨客家讲坛·乡村振兴专题讲座和扶贫产品展销”活动。活动之中,市领导带头捐款,企业代表也纷纷慷慨解囊,为梅州市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梅州是广东重点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9.1%。在年广东省扶贫成效考核中,梅州市荣获“好”的优秀等次,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骄傲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广州对口帮扶单位的鼎力相助,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一人智谋短,众人计谋长,多方的合力让梅州脱贫攻坚的动力更足更高效。
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眼下,打赢这场战役的时间只剩下不到半年的时间,时不我待,迫切需要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重点工作,凝聚多方力量,让这场战役赢得响亮、赢得漂亮。
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继续强化基层党建。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通过加强对贫困村两委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发展稳定产业。稳定产业是筑牢返贫墙的重要材料,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的关键,是从脱贫攻坚战略无缝衔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润滑剂。放眼梅州,数百个贫困村依靠发展因地制宜的产业,成功甩掉“贫困”标签。丰顺县大龙华镇长梗村发展茶叶种植、兴宁市龙田镇碧园村发展鸽子养殖、平远县大柘镇黄沙村发展红色旅游……哪里产业发展得好,哪里扶贫的效果就突出、后劲就充足。
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用好互联网平台这一有利抓手。利用互联网,建立起贫困村与帮扶单位的链接,在梅州优质产品满足广州人民需求的同时,实现长效性帮扶。当前,广东村之翼科技有限公司已迈出了坚实一步。
让贫困群众与全市人民同步小康,这是梅州的目标。只要我们咬定目标,拿出决战的精气神,落实落细各项工作举措,脱贫攻坚任务一定能够高质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梁时禹通讯员辜昀玥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