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他们出身名门,却在深山水泥厂一干十余年,终成沪上画家伉俪。
年秋,刚刚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的胡震国只身来到皖南大山里的胜利水泥厂,在接下来的十三年里,这个拿画笔的文弱书生要拿起榔头和石灰岩、水泥打交道。同一时间,他的同学王守中则在该厂销售科办公室熟悉着业务。
胡震国王守中一家在皖南
俩人在学校时只是普通同学,因为上海小三线建设而在安徽重逢,他们工作上为国家军工事业奉献青春,业余时切磋研习绘画技艺、互相鼓励坚持梦想,后来成了沪上著名的画家伉俪。
3月22日,“墨彩和韵——胡震国·王守中精品展”在上海敬华艺术空间开幕,展出夫妻二人精品近百幅,其中包括设色山水、园林、油画等佳作,展现了他们近年来创作的成果。展前,澎湃新闻记者在二人长宁路寓所对他们进行了专访,听他们回忆亲身参与的上海“小三线”建设,和“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翰墨人生。
胡震国王守中画展现场。澎湃新闻记者徐萧摄
书香世家
胡震国和王守中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俩人均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
胡震国的祖父供职于中华书局,父亲则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在知识获取手段相对匮乏的年代,他近水楼台,坐拥书城。那些一般人很难见到的新出画册、西方艺术作品,比如贺友直的连环画作品《山乡巨变》、苏联写实主义画作,胡震国更是可以先睹为快。
胡震国在家中向澎湃新闻记者展示他有关江南庭院的近作(未完成)。澎湃新闻记者徐萧摄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胡震国就对绘画着了迷,不成体系地画些水墨、漫画。到初中开始比较正规地接受了素描的启蒙,并逐渐萌生了当画家的想法。
这时候的王守中已经在父亲的指点下初窥画艺门径。她的父亲王康乐是现代海上著名的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先后师从黄宾虹、郑午昌、张大千研习山水画。王守中从小耳濡目染,在严父的监督下,反复临摹董源、巨然、王蒙、石涛等先辈大师的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古典基础。
年,俩人同时考入了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现为上海工艺美术学院),开始了系统而专业现代绘画训练。年毕业时,“文革”刚刚开始,同学们均对未来感到茫然忐忑,这时一纸通知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胡震国关于胜利水泥厂车间生产场面的写生作品,被认为是上海小三线建设的珍贵史料。
深山筑梦
胡震国、王守中接到的通知是参与上海小三线建设,分配到安徽宁国县胜利水泥厂工作。
所谓三线建设,是指上世纪60-90年代,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线以地理位置区分:沿海和边疆的省、市、自治区为一线地区,位于中国腹地的西南、西北大部分地区为三线,作为战略大后方,一、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为二线,此三线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也要有自行投资的后方基地,这就是小三线。
上海是新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自然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仅小三线在安徽的建设工程就有7万余名上海职工背井离乡,远赴皖南深山开山炸石、架桥修路,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密林中建设了80家军工企事业单位。
胜利水泥厂俯瞰(胡震国)
胡震国和王守中被分配前往的胜利水泥厂就是这80家军工企事业单位之一。以绘画为志业的二人,在听到这个消息时,既兴奋又担忧——参与小三线建设、为国家贡献青春让他们兴奋,但两个文弱书生去当工人又让他们担忧是否力有不逮。没经过太多考虑,俩人决定服从组织安排。
当俩人进到皖南大山里时,水泥厂已经颇具规模,周边配套也在逐渐完备中,到后来已俨然一个小市镇。胡震国开始时在矿山作业,钻孔、炸山、敲石,既辛苦又危险,每年都会出现工伤事故。
“从来没干过体力活,还是这种重体力活,但知道小三线的意义,咬牙坚持嘛!”胡震国回忆道。因为毕竟是稀缺的知识分子,后来他被调整到车间工作。
王守中则一开始就被安排在了销售科,后在子弟学校当老师。“开始时要教全科,就我一个老师嘛。后来学生多了,老师也陆续增加,就分工了。”
随着业余时间多了起来,也被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感染,俩人重新拿起了画笔,爬上山头,将很多生产生活画面记录了下来。
胡震国在胜利水泥厂的写生作品
“他们夫妻有关上海皖南小三线建设的作品,是作为亲历者眼中和笔下反映小三线建设乃至三线建设的艺术作品,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非常罕见的,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徐有威评价道。
但是他们当时没有这个意识,他们心里想得很单纯,就是绘画这只笔不能丢,艺术这条路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他们要一手为国家搞建设,一手为自己延续艺术梦。原本上学时只是普通同学的俩人,在皖南崇山峻岭一次次写生中,在工作后一次次交流里,走到了一起,绘画技艺和内涵不断延展,在全国开始崭露头角。
胜利水泥厂生产建设场景钢笔速写(胡震国)
艺林伉俪
上海小三线建设的后期,后方管理局为了人尽其用,将各厂里的文艺人才抽调出来,不定期开设艺术创作基地让他们搞创作,胡震国和王守中都是其中的成员。
他们辗转于江南山水和园林建筑之间,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理念,作品也开始出现在一些绘画展、美展里。随着艺术功力渐臻,俩人先是在年调入苏州工艺美术技校,后又回到了沪上母校任教。
“当年去的时候,也做好了回不来的打算。没想到因为画画,又回到了上海。”回顾大半个人生轨迹,王守中感慨道。
尽管回到上海,但在皖南的十余年成为了两人绘画创作的底色之一,不断发酵出新芽。
胡震国将早年习得的法国印象色彩、苏俄写实主义与中国江南湖光深情融合,形成了浓烈的个人绘画风格。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出版发表连环画、年画、水彩画及论文数十篇,并应邀为沪上机构创作大型壁画数幅。
胡王夫妻画展现场(王守中山水四屏)。澎湃新闻记者徐萧摄
王守中则在绵密繁复的传统经验里糅入皖南山色的灵动内敛,于磅礴中见柔情,在细腻处有丘壑。年,《万壑烟云图》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声誉鹊起。《春华秋实》入选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及年上海市山水画大展。其作品先后五次参加上海艺术博览会。此外,还编著了《写意山水十招》。近几年,王守中又转研金笺山水画,有“碧海金沙”之誉。
王守中展现胜利水泥厂生产场景的作品
现在他们已年届古稀,退休在家,潜心绘画。访谈中,回忆起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那些改变他们命运的重大转折,他们波澜不惊、冲淡平和。人生至此,二人除艺术探索外别无他求。
“他们夫妇几十年如一日,无论环境的变化,始终不放弃艺术追求,这也是千千万万小三线建设者精神的一个缩影。”徐有威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整个上海工艺美术学校70届毕业生,最后坚持下来在艺术上有所成的只出了他们两个。
“我们从上学时脑子里唯一的念想就是走专业道路,一辈子都要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