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清时期的琉璃釉陶器

明清琉璃釉陶是指以陶土为胎,经高温素烧后表面涂刷铅釉,再经低温烧制而成的制品。明清琉璃釉陶的釉仍是低温的三彩釉,用铅或硝作助熔刘,以铁、铜、钻、镒等金属元素为着色剂,不同的是琉璃再配以石英料,以增加釉层的厚度,釉色有黄、绿、紫、蓝、白、褐、黑、酱、棕、孔雀蓝、孔雀绿等。

明清时期琉璃釉陶制品在宫廷和民间都广受欢迎。明代山西一带的琉璃釉陶制作尤为兴盛,专业制作琉璃釉陶的工艺世代相传,在琉璃釉陶器上都留有工匠的姓名。平远县的侯家;文水县的张家;阳城县的乔家都是当时有名的琉璃釉陶制作世家。宫廷里专职制作琉璃釉陶的工匠人员也相当庞大,当时在北京供职的琉璃釉陶匠人有多名。

宫廷里除了烧制琉璃釉陶建筑构件外,还会烧制琉璃釉陶盒、琉璃釉陶盘、琉璃釉陶缸、琉璃釉陶坛等器皿。这些琉璃釉陶制品色彩鲜艳,结构严谨,比例匀称,图案多样。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陶诞》:“以无名异、棕搁毛等煎汁涂染成绿黛,储石、松香、蒲草等涂染成黄。”,这是关于京师烧制琉璃釉陶釉色配方的记载。清初孙廷铿的《颜山杂记》也记载了琉璃釉的相关配方:“琉璃者,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焦炭)以锻之,铜、铁、丹铅以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合然后生。”

明代琉璃釉陶器皿主要是用于陈设的小型观赏器。永乐六年建造的报恩寺中的神龛、供桌、花瓶、烛台皆以琉璃为之,均用细坊泥为胎,五彩色釉。嘉靖时期小型的琉璃釉陶制品品类繁多,有楼阁、供桌、碑碣、神龛、狮子、香炉、烛台、花瓶、坐龙、鱼缸、花罐、神像等,这些小型的陈设琉璃器皿,色彩丰富,造型别致,制作精巧。

明代琉璃釉陶香炉沿袭了元代的琉璃釉陶香炉的基本造型。据《山西琉璃》一书中的介绍,山西太原崇善寺的盘龙香炉,太原多福寺的龙凤香炉等,都是明永乐年间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战争或十年浩劫中皆被砸坏。明代琉璃香炉的基本形制特征是:体形较小,腹部扁圆,早期双耳呈长方形,竖直略外撇,时间越晚双耳外翻的越厉害。炉的三足多外撇,炉腹多饰有浮雕花卉、龙纹等装饰。

山西博物院所藏的一件明代黄绿琉璃釉陶莲蓬蹲狮香炉,是明代琉璃釉陶香炉中的代表作。这件香炉造型为束颈,鼓腹,双耳稍外撇,兽首形三足。香炉上覆荷叶莲蓬炉盖,束腰如蒂。莲蓬上蹲狮张口吐舌,抓带戏耍,造型别致。双耳上端刻有“呼延”铭文。炉的口沿为宽带状,中间饰以云纹,两边饰以连珠纹。口内沿刻有“己丑年壬申月己酉日辛时朱成造”铭文。炉颈饰以缠枝莲纹,腹部则有黄绿二色的浮雕龙戏牡丹。足部塑造为狮形,外撇而立。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色彩淡雅,凝重大气。山西博物院藏的一件琉璃釉陶香炉,三个狮形足,外撇而立。口沿边饰连珠纹,下有云纹和海马浮雕纹饰。炉腹饰有浮雕状的黄绿二色牡丹和二龙戏珠纹。

明代琉璃道释塑像,虽然造型略显呆板,但是细节制作精美,釉彩光亮,呈结跚趺状,坐于宝座之上。制作常常釆用模塑组件制作,然后用施以釉色,通常要先素烧,再上釉二次烧成。

首都博物馆所藏一件明代大型的元始天尊琉璃造像,高厘米、宽66厘米、长厘米。元始天尊结珈趺坐在三层宝座上,姿态端庄。天尊的面部圆润,下蓄长须,头戴绿釉高冠,身穿绿釉长衫,下着黄釉长裤,釉色鲜艳。胡须根根分明、连衣服的褶皱都塑造得栩栩如生。底座上的托着宝座的众神,神态表情各异。可称明代琉璃造像的代表作。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明代佛涅槃与弟子玻璃陶像,塑造精美。造像表面施有黄绿褐三色彩釉,釉面光亮,佛像呈卧姿躺在高塌上,各弟子呈现各种悲伤的表情。塑像底座背面刻有“阳城县南石里施主南张仪施弘治十三年本堂善人刘普明廉方本县东关匠人乔彬",表明了这件塑像是明代弘治年由匠人乔彬制作。乔彬是山西阳城开业的家庭作坊的成员。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明代琉璃佛像,结跚跌坐在莲花宝座之上,姿态端庄。故宫博物院藏所藏的明成化纪年的普贤和观音菩萨造像,面相沉静庄严,皆为结珈趺坐,双手相叠,下有山字形座。发愿文中标明了制作者为“钧州神后镇琉璃匠人刘振、男刘瑞示”,表明为河南禹县神后镇匠人制作。这些色彩素雅明净的明代琉璃造像安详而端庄,仍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2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