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广东,你会想到什么?
人们大多会想到繁华富庶的珠三角地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擘画着世界级都市群的蓝图。
你可曾想到过,这里还会有因发展断崖而形成的“环珠三角贫困带”,面积占全省70%、人口占全省45.5%的粤东西北12市,GDP仅为全省20%,人均GDP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放在全国范围内看也相当普遍,其破解具有全局示范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年10月视察广东时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为广东重新认识和发现农业农村的价值提供了思想灯塔。广东省委、省政府立足发展全局,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之策,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导向,大手笔书写改革、发展、建设“三部曲”。
广东辩证审视内外条件,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来全力推进,一幅“百园强县、千亿兴农”的乡村产业兴旺新格局正在南粤大地徐徐形成,一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实践也随之同步开启。
辩证看,重新发现农业价值
大潮起珠江。“到广东打工”“深圳速度”“腾笼换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印记里,繁荣的工商业、现代化的都市是广东最主要的画面,以至于“广东还有农业吗?”竟成了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城市连成片、农村看不见”的珠三角地区,并不是广东的全貌。沿珠江及其支流溯流而上,在广东的东、西、北三个方位上,仍散布着大片的农田和众多的村庄,生活着为数众多的农民。
目前,广东农村常住人口万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万亩,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居全国第6位,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菠萝、香蕉、龙眼、荔枝全国面积最大、产量最高。
大而不强,是广东农业的另一面。
从粤东的金柚、青梅,到粤西的荔枝、红江橙,再到粤北的清远鸡、红茶,普遍存在着加工跟不上、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年,广东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足60%,低于全国65%的平均水平,不少地区甚至还停留在卖“原字号”“初字号”产品阶段。
这与广东人讲究食材新鲜的饮食文化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问题则在于,过去40年间,广东发展观中存在着重工商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偏向,认为抓“三农”工作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既没“面子”也没“里子”。
若单从GDP、财政收入等角度看,这一观点似乎还立得住。年,广东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4.2∶43.0∶52.8,在9.73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中,农业产值微不足道。这也难怪不少广东干部群众会发出感慨,“我们还需要农业吗?”
那么,广东省委、省政府何以笃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之策,又何以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这是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农业价值的辩证审视。
当前,广东GDP、财政收入均为全国第一,政府财力充裕、市场发育成熟,早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能够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农业发展潜力看,广东有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优势。广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均可种植,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全省常住人口1.12亿,毗邻港澳,优质特色农产品需求旺盛。
于粤东西北地区而言,这里丘陵山地居多,本就是岭南特色农业的主产区。发展现代农业可发挥地域比较优势,开展差异化竞争,是应对珠三角地区“虹吸效应”的有力举措。
在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看来,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乡村产业兴旺,势必会推动宅基地、农村集体资产等沉睡资源的盘活,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动力源,为广东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打下坚实基点。
据测算,全省万农民收入提高到当前城市居民平均水平,可为广东增加亿元的内需扩大空间,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的投资拉动,又能形成一个上万亿元的“蓝海”。
这一农业价值辩证思考所引发的观念转变,对于广东干部群众来说不啻为又一场思想解放的“春风”。
广东省委、省政府把“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将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撬动农村短板向“潜力板”转变的主要手段来抓,逐步扭转“以狭隘的种植业视角看待农业、以发展的累赘看待农村”的偏向。
如此一来,如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成了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
擅于抓产业建设的广东,将目光聚焦在现代农业产业园上,把推进工业升级的“园区模式”移植到农业发展中。产业园聚集着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等现代生产要素,能够形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可有力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认准就干、大刀阔斧,是广东人的做事风格。年3月,广东正式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省级财政3年安排75亿元,到年在粤东西北地区创建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实现一县一园,打造若干个千亿产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新动能。
创新干,合力挖掘农业价值
作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创新举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并没有现成方法路径可循,目前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
改革创新,广东总是不负众望。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工作便风生水起,被农业农村部领导赞为“走前在全国前列”。
今年4月,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推进会在广东江门市召开,广东推进产业园建设力度之强、成效之著引得与会人员连连称叹。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召开的第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会议,选在广东召开意味深长,既是对广东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在为全国各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树立一个可学习、可借鉴的榜样。
高位推动,是广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最为显著的工作方法。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年召开4次全省工作会议部署推进,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这项农业农村部门工作上升为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来全力推进。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是全厅的中心工作,我们组建了15人的产业园办公室工作专班,全力做好顶层设计。”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介绍,通过制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资金管理规定等“1+N”个规范性政策文件,建立产业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框架。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还与交通、水利、金融等部门建立联动协作机制,统筹整合资源、形成政策“洼地”,比如为产业园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优先通“四好农村路”等。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责任主体,各市、县政府均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将园区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建立县长担任产业园“园长”的园长制紧抓落实,从而构建起省市县三级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纵观年的建设工作,那是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节奏:3月召开现场会部署推进,6月印发建设方案,8月完成50个产业园立项筛选,9月召开推进会,10月印发资金管理规定……
现代农业产业园所聚集的生产要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作支撑。财政资金先期投入是开局的第一步,对于每个省级产业园,广东省财政都大手笔地拨付万元补助资金。
这一投资力度,要放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才能看得更为清楚。自年我国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来,各省财政累计安排专项投入为亿元。而广东一省投资就达到75亿元,其决心与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进行了一次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大胆探索,一改过去财政资金层层下拨到市县财政部门,转为直接拨付到实施企业,给予企业充分自主权。
从改革开放的实践看,尊重市场、信任企业,是广东经济腾飞的秘诀所在。广东省委、省政府认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也一样,要相信企业比政府更了解市场、更善于经营,要让企业成为牵头实施主体。
可是,如何保证企业将资金用到实处呢?广东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即制定负面清单、允许清单和鼓励清单,规定不能干什么、允许干什么、鼓励干什么,明确政策导向性,把钱花到“刀刃”上。比如,财政资金不能用于盖楼堂馆所、允许建设农业设施、鼓励发展精深加工等。
“这三张清单可以理解为‘黑名单’‘白名单’和‘红名单’,既是管企业的,更是管政府的。”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计划处处长梁友强介绍,企业设立项目专账,自主开展园区建设和资金使用。而县政府负责依据清单审批项目立项和资金使用方案,由管理指导变为监督服务,从而防止政府越位或缺位。
这种体制创新大大激发了企业投资热情。年,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计划总投资.6亿元,其中企业自筹资金.08亿元,省财政资金撬动比高达1∶5.3。
“一年全面启动、两年初见成效、三年较成体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进度安排,时间紧、任务重,对全省上下都是一个考验。广东紧抓考核“指挥棒”,形成了狠抓落实的工作氛围。
“真金白银、真抓实干”是考核导向所在,广东将产业园建设列入各市乡村振兴考核范围。在产业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资金配套情况、农产品加工科技水平等“硬指标”最有分量。
其中,利益联结机制的绩效目标格外“硬”——园区内农民收入要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5%以上。“要恪守‘姓农、务农、为农、兴农’的产业园建设宗旨,不能富了老板,亏了老乡。”顾幸伟说。
令记者眼前一亮的是,这个考核体系还带有些市场色彩。广东在相同类型的产业园中引入了交流竞争机制,比如丝苗米产业园多达7个,大家交流经验、比学赶超,在合作中竞争,有压力也有动力。
工作得法,事半功倍。年,广东创建的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开工率高达84.1%,已辐射带动万农户增收,园区内农民收入水平高出当地农民平均收入水平24.6%。
特色显,融合提升农业价值
“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排在第一位的是江门市新会区所产的陈皮。在这个巴金笔下“鸟的天堂”的地方,“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的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上代表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应有的气象。
在新会陈皮产业园内,5.5万亩连方成片的新会柑种植基地形成了绿海接天的风景线。加工企业将新会柑连皮带肉“吃干榨净”,推出了陈皮茶、酵素等上百种产品。以陈皮村等为载体,打造了“陈皮+文旅”“陈皮产业+金融”“陈皮产业+健康”等新业态。
“产业园的优势在于推动三产融合实现效益倍增,这让‘小陈皮’长成了年产值66亿元的大产业。”新会区农林局副局长潘华金介绍。
“建好产业园,选准产业是前提,三产融合是关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黄斌民说,这就要立足特色选好主导产业,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打造全产业链,形成一条“微笑曲线”。不能认为搞单一的种养或者加工就是产业园,避免有生产无产业。
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是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目标。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在建设方案中为产业园主导产业大致圈定了一个选择范围,主要包括丝苗米、岭南水果、花卉、南药等,要求主导产业产值要占产业园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翁源兰花、英德红茶、德庆贡柑、陆丰甘薯、吴川对虾……来自粤东西北地区的“土特产”在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带动下,正不断以好吃好看更好玩的新形象,塑造岭南农业的美名。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主角是企业,能否选好一个牵头企业是建设工作成败的关键。广东要求牵头实施企业原则上为农业龙头企业,有实力、有口碑,想干事能干事。但也明确要防止一家独大,龙头带动、大小协同才是一个活力迸发的局面。
普宁市是我国青梅主产区,种植面积16.6万亩,关系着30万梅农的生计。东昱食品有限公司作为普宁青梅产业园牵头企业,出资0万元带动40余家青梅企业组建了产业化联合体。
“产业园把大家聚到了一起,按照各自优势进行有序产业分工,集中力量破解发展瓶颈,变“一盘散沙”为抱团发展。”东昱公司负责人陈彬说,产业园重点开展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梅花旅游等三产融合工作,扭转向日本出口初加工品的被动局面。
现代农业产业园,本质上是个科技园,园区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主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这是产业园发展的动力所在。
平远县脐橙产业园地处粤赣脐橙产业带,4万亩的种植规模不大,却实力不俗。年年底,产业园飞龙果业公司投资多万元引进了NFC鲜榨橙汁生产线,在全国率先攻克去苦、除涩的深加工难题,橙汁品质能与进口媲美,果农再也不怕“卖橙难”。
针对粤东西北地区科研力量薄弱的问题,广东发动省内科研院校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对接服务产业园。来自广东农科院、华南农大等单位的上百支专家服务团队奔走在建设一线,每个产业园平均有4个科技团队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园乃至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广东还有一个大手笔——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农业农村部与广东省于年年底共同创建的,旨在解决科研和产业“两张皮”问题。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科创中心作为统筹全省农业科技资源的指挥中枢来打造,集中力量办大事。目前,该中心已汇聚财政资金、农业基金、社会资金等亿元,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中心重在机制创新,做好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超级媒婆’,实现产学研、农科教大联合大协作。”科创中心负责人刘玉涛介绍,截至6月底,科创中心已举办多场各类资源对接会,已促成家企业(单位)达成逾余项合作意向。
……
就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广东又出台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整合资金10亿元,扶持个镇、个村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从而与产业园建设有机结合,打造“龙头带动、百花齐放”的富民兴村产业新格局。
后记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作为我国发展的排头兵,广东谋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着力重塑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是一场具有全局影响意义的探索。
近日,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年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中,14家珠三角地区自筹资金建设的产业园赫然在列,南粤大地乡村产业兴旺的新蓝图日渐趋于完整,颇为令人振奋。
记者在采访中,真切地感受到广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将“说起来重要”的口号标语转变为“干起来重要”的切实行动,热火朝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更是引发了一些思考。
推进城乡融合要构建资源要素逆向流动的“导流器”
从对立走向融合,是城乡关系的内在演进趋势。而在演进的过程中,很大可能会出现牺牲农民福祉、乡村衰败消亡的现象,这是因为资源要素有着天然向城市汇聚的倾向。
而要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融合关系图景,则需要构建资源要素向乡村逆向流动的“导流器”。现代农业产业园是较为理想的载体,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边接着城市、一边接着农村,是城市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向乡村的重要载体,是返乡下乡人员干事兴业的重要平台。
作为资源要素高度集聚的平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在运行中会产生“增长极效应”,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等各种创新活动和部分资金都能向周边农村地区扩散和输出,带动非“增长极”地区共同发展。
因而,建在乡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往往能带动形成辐射县域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可最大限度地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
这样看来,现代农业产业园要被赋予更大的意义,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也是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突破口。
有为的政府要发挥好作用需要符合市场内在规律
生产周期长、环境影响大、回报见效慢,农业本就是一个典型的弱质产业。再加上小农户经营形成的高度分散性,决定了我国农业的自我成长性较差,往往需要“政策扶一把”。
政府出台财政支农政策,是引导资源要素向农业流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力举措。然而,农业再“弱”,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要想发挥好作用,就要符合市场内在规律。
广东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工作推进力度、财政支持力度都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最给力的当属扶持资金拨付办法改革,一改过去财政资金层层下拨到市县财政部门,转为直接拨付到实施企业,给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自行开展资金使用、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工作。
而政府则回归本职,做好政策导向设计、管理清单制定、资金使用监督等工作。这样就能促使“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紧密地握在一起,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发挥协同作用,打造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又好又快的动力之源。
广东发展现代农业对我国社会转型有着特殊意义
广东之于全国的意义,不仅在于GDP约占全国的1/9、创新发展立于潮头,更在于亿万离开土地的农民工,在珠三角的工厂里完成了现代文明的洗礼,助推着我国完成农耕文明的大跃迁。
目前,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口有多万,这一规模相当于甘肃全省人口,关系着中西部地区千千万万家庭的生计,成为我国稳就业、稳增长的“压舱石”。
广东还有多万农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充分开发农业发展的潜力空间,可大大增强农业对本地农民的吸纳能力,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这就能为珠三角地区吸纳更多中西部地区务工人口挤出空间,这一战略意义应当引起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