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闯南洋筚路蓝缕丹心一片家国情深人民资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在平远县大柘镇,有一首民国初期的歌谣至今仍广为传唱,“平远算来十五乡,乡乡吾当大柘乡,大柘有个姚德胜,乐善好施起牌坊。”讲述的是姚德胜当年从南洋经商成功后,回到家乡热心参与家乡建设的故事。

姚德胜是近代著名华侨实业家,梅州八贤之一,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

他具有商业头脑,凭借过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与长远的目光,30岁便身家百万,因经营锡矿开采而被当地人称为“锡矿大王”;他心系祖国,支持革命事业,捐资赈济灾民,“资政大夫”“一等嘉禾勋章”等荣誉傍身;他情系家乡,回平远定居后捐资创办纺织厂,开客家农村地区发展现代工业之先河。

故人虽去,精神永存。为进一步弘扬姚德胜心系家国、乐善好施的精神,平远县加大对姚德胜故居资政第的保护利用。目前,已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资政第修缮完毕,下一步将进行布展陈设,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姚德胜的生平事迹,并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方日报记者梁时禹

通讯员朱双玲朱维佳袁志鹏

白手起家

小矿工变身锡矿大王

平远县大柘镇杞园村是一座闹中取静的城中村,沿着蜿蜒的村道行驶,行至村中央一处令人豁然开朗的空地,资政第便出现在眼前。

据姚德胜后人姚良恩介绍,这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建于清朝光绪二十一年(年),建筑主体为三堂四横。屋前左右两侧原各建一座门楼,因年久失修而拆除,其余保存较为完好。“资政第是姚德胜在南洋发家后回乡建设的,供其父亲与其他亲属居住,而他的故居因洪水侵袭,早已坍塌。”姚良恩说。

走进资政第,中西结合的装饰风格令人眼前一亮。主堂墙体多用彩绘,彩绘内容既包含了客家文化,也融入了南洋风格,经过百余年的风雨侵蚀仍然保持着明亮色彩。天井沿及檐阶通道等铺砌了花岗岩条石,做工非常精致。

“别看这座房子如此精美、华丽,姚德胜的幼年生活十分清贫。他只念了一年书便因家庭条件艰苦而辍学,不得不南下马来西亚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姚良恩说。

旧时广东福建人们称到南洋谋生为“过番”。19岁那年,和那个时代众多的客家男子一样,姚德胜跟随同乡的“水客”过番,去马来西亚谋生,由老水客介绍至一家锡矿场当雇工。初入矿场样样生疏,他只能拿一份最低工资,每月七八元,做的是搬运泥土、推送矿石等粗重活。

然而,志存高远的姚德胜并不满于此。“姚德胜想,自己固然是因家中贫困无奈离乡,但是千里迢迢去过番,毕竟不光是为了挣钱糊口。他想起父亲的话:‘南洋地广人稀,物产丰饶,你过番到了那里,要奋发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光宗耀祖。’姚德胜暗暗下了决心:到了那里,想必会有机会的,我一定努力去把握。”作家汪义生在《锡矿大王姚德胜》一书中写道。

姚德胜是个特别有心的人,他凭借聪明才智,利用竹子制作成滑道,提升了矿上的投放矿包的效率,矿主因此把姚德胜提为工头。利用工头的职务便利,他常到矿山各处走走,留意察看采矿各部门的工作、公司的组织以及市场销售等关键环节。

当了一段时间工头后,他萌生了当商人的想法。“老板难道是天生的吗?我们今天是矿上的苦力、工头,明天说不定也能当上矿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霹雳州怡保招募有锡矿工作经验的管理人手,他便从森美兰州首府芙蓉埠辞工去到了怡保,不久之后便改行做了“挑货郎”。

在担任挑货郎一年多的时间里,姚德胜挑着货郎担,把怡保周边方圆百里的马来村寨走遍了。颇具语言天赋的他,很快就掌握了马来话。凭借一口熟练的马来话,他与众多寨主、酋长关系熟络,走到哪里都受到寨民欢迎。不久之后,他开了一间“德和店”,经营杂货,生意红火。

“曾祖父精通多种语言,除了客家话,还有北方官话、粤语、马来话等。家中长辈告诉我们,这些都是他下南洋之后所学的,对语言的敏感度为他日后生意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姚良恩说。

怡保是马来西亚的锡矿蕴藏地。对于开矿业,姚德胜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于是他一边经营杂货铺,一边开始锡矿投资。买矿山,雇工开采,靠着出色的经商头脑,他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据《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记载,姚德胜仅其矿山就雇佣工人3万余人。他使用先进的采矿设备,很快使怡保的锡矿产量跃居马来西亚之首。

不仅如此,他还与当地富商组设公司,承办霹雳、森美兰各邦的酒税和典当税,利润可观。这时,姚德胜总理矿务各厂场,兼办酒税、典当税,统辖几十个机构,指挥数千名员工,公司有条不紊地运转,当地人称他为“姚百万”。

乐善好施

马来西亚以其名字命名街道

在姚德胜故居正堂的墙壁上,悬挂着多幅照片,照片上的建筑形形色色,与梅州各地的建筑截然不同。同为姚德胜后人的姚良建告诉笔者,这些照片拍摄于马来西亚霹雳州怡保,照片中部分建筑为姚德胜出资建设。

他指着其中一张照片说:“这条街名为‘姚德胜街’。当年怡保发生大火灾,大量店铺和民居被烧毁,当地政府为了重建城市,规划了一片新市区。但因地处偏僻,少人问津,怡保当局便邀请姚德胜带头出资建设。”

当时,随着事业的发展壮大,姚德胜在怡保名声大噪。有一天他去到槟榔屿,与一位客商签订供货合同,突然听闻怡保发生大火灾,心系工友们的姚德胜马不停蹄地赶回怡保。

火灾有多严重?汪义生在书中写道:姚德胜从西面入城后,即闻到一股刺鼻的焦枯气味。只见晓罗街以北已成了废墟,惨不忍赌,到处笼罩着一片悲伤气氛。有几辆牛车缓缓走来,车上装着棺木,后面一辆牛车有几具尸体用草席裹着,车后跟着哭哭啼啼的丧家。

姚德胜看到此种场景,十分沉痛。他一边安排公司的相关人员统计受灾的员工,及时给予救助和抚恤,一边着手帮助怡保灾后重建。很快,他带头捐资新建了多座店铺,并在河对岸打造了一条长达一公里、全部由两层商业用房组成的新街道。“当地人为了纪念曾祖父作的贡献,街道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叫作‘姚德胜街’。”姚良建说。

为此,英皇赐予姚德胜“和平爵士”称号。年,他又出资在怡保市兴建一座剧院,马来西亚国王以鸣礼炮19响的礼仪接见他。这在当时都被视为前无古人的殊荣,至今怡保市内还有“姚德胜街”“德和园”和“姚德胜巴刹市场”。

那时,姚德胜虽身处国外,但心系家国。“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当年黄河决堤,曾祖父听闻后捐资6万银元救灾。”姚良建说。

据《利津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一年(年)六月二十三日,吕家洼河决。田庐坟墓尽皆淹没,甚有挟棺而走骸骨无存者,灾民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号哭之声闻数十里。”

当时,姚德胜正回乡探亲,看到此情此景,立刻捐资6万银元用于救灾。当地人民为了感谢姚德胜的善举,特意修建了一座“恩公庙”,庙内竖立着姚德胜的雕像。

“曾祖父热衷于公益事业,在生意上精打细算的他捐款十分大方。为了表彰他兴办各项慈善公益事业,光绪皇帝册封他为‘资政大夫’,这也是故居名字的由来。”姚良建说。

除此之外,姚德胜还支持革命事业的发展。在辛亥革命时期,他捐献7万银元作为军饷。民国成立后,他被孙中山特颁一级嘉禾勋章。英皇、马来西亚国王、光绪皇帝和孙中山的数重嘉奖,令他成为了海外华侨中受人尊敬、号召力强的人。

心系家国

斥巨资在家乡兴教育办实业

行走在平远县大柘镇街道,住宅、商铺林立,平坦宽阔的公路上车来车往,两边绿道上的行人闲庭信步。城市发展正朝着现代化迈进,这是姚德胜理想中的大柘镇。

“姚德胜看着自己新建的怡保新街场,心想:要是大柘镇也能改造成新街场这样现代化的城镇,那该多好啊!”汪义生写道。

城市的点滴发展,潜藏着姚德胜倾注的心血。

相关史料记载,清末,废科举、改新学在国内兴起。黄遵宪第一时间写信将这一消息告诉姚德胜,并鼓励他在家乡兴学育才。早年间在马来西亚打拼,让姚德胜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对发展的重要性,他欣然应允,并慷慨捐出10万银元,在大柘镇羊子甸创设第一所西式小学---芝兰小学。同时,他又捐资10万两白银兴建平远中学新校区。“当时,附近城镇的学生都到大柘镇来读书,镇上人口增多,小镇日益繁华。”姚良恩说。

回国之后的姚德胜更停不下来。他在大柘镇开办了第一家纺织厂---裕乡纱厂,帮助了多位青年就业。

“他一心想把平远建设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县城,而这一切从大柘镇开始着手实施,所以也就有了那首广为传唱的民谣:平远算来十五乡,乡乡吾当大柘乡,大柘有个姚德胜,乐善好施起牌坊。”姚良恩说。

年,姚德胜与世长辞。治丧期间,自发前来其灵前哀哭者不计其数,安葬之日,送殡者多达万余人。噩耗传到马来西亚时,侨胞无不含泪北向,遥寄哀思。

斯人已去,旧居仍在。保护旧居,是为了让名人的事迹以及精神能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平远县深刻意识到这一点。

由于风雨侵蚀,资政第部分房屋出现了损坏。作为旧居修缮的牵头者,大柘镇姚德胜旧居理事会于年启动房屋修缮工作,共筹集20多万元对故居进行修缮,其中平远县出资8.1万元,于当年11月完成修缮。下一步,大柘镇将继续完善故居内部维修和装饰。

“姚德胜旧居已于年1月13日被公布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我们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柘镇文化站负责人丘春燕表示。

一座故居,一个故事,一种精神。资政第正以崭新的姿态欢迎四方来客,向后人诉说姚德胜的传奇一生。

■相关

姚德胜与黄遵宪

年,黄遵宪任清廷驻新加坡总领事。在一次浏览《叻报》的过程中,一篇题为《天赐锡米仓》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文章讲述了姚德胜在马来西亚创业故事,黄遵宪读完之后十分认同姚德胜说的一句话:责任是男人的脊梁,是男人的支柱。说到的事就要做到,揽下来的事就要扛住,做错的事就要承担后果。

黄遵宪注意到,姚德胜身上具有在成功商人中罕见的东西。姚德胜的营商生涯不仅具有一般的职业操守,而且他对儒家倡导的精神有着深刻领悟。他对于同行、员工、顾客怀有仁义之心、同情之心,当别人有困难、遭受不幸时,他能做到舍利而取义。姚德胜这样做看起来是吃了亏,但事实证明,这样做得到了加倍回报。

黄遵宪认为,姚德胜在很短的时间里,从挑货郎的小贩起步,成长为“姚百万”,与他遵奉儒家文化是分不开的。“一个商人把情义看得比利益更重,是难能可贵的。”黄遵宪决定去见见姚德胜,于是他给姚德胜写了一封信。

收到黄遵宪的来信,姚德胜十分激动。在家乡,黄遵宪的大名如雷贯耳,他仰慕已久。黄遵宪驻外期间,在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维护南洋华侨权益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姚德胜十分敬佩。

黄遵宪抵达怡保的那天,姚德胜早早便到兵如码头恭候。两人在码头上一见如故。

在姚德胜的带领下,黄遵宪参观了德和总公司旗下的矿业公司的锡矿场,并听姚德胜介绍了德和矿业公司实行股份制和合股制相结合的新型分配制度。

在矿场,黄遵宪看到了矿场工人积极昂扬的工作状态,不由得给姚德胜竖起了大拇指。他称赞姚德胜:“你力排众议,推行惠及矿工的分配制度,真是难能可贵。”由于姚德胜较早引进现代设备,使得矿场的生产效率十分高。

黄遵宪提出想看看德和公司所辖的其他产业,姚德胜欣然陪同。他们参观了德和商铺、贸易批发行、民生产品工厂、种植园、养殖场及开设在马来村寨的售货铺等。

每到一地,但凡管理人员的名字,姚德胜都能够叫得出来。有的工人的名字,他也能记得住,这让黄遵宪大为吃惊,“这么大的公司,下面部门的管理人员少说也有几百号人,姚德胜能做到如此,足以看出他对公司管理的用心。”

在怡保的两天时间,黄遵宪与姚德胜交谈甚欢。两人从公司创业聊到家乡美食,知无不言,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此后,两人保持着书信往来,姚德胜每次去新加坡,都要去总领事馆找黄遵宪畅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