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载于7月19日南方日报A07版。
在梅州提起东石花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在平远要说起刘琼,大家都会应上一句:哦,卖东石花生的妹子。
今年36岁的刘琼是平远县大柘镇人,9年前,她辞去高薪工作,返乡创业,成立梅州市金宝树农业有限公司,想要在农村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起初,有人笑她傻,父母也骂她太天真。如今,刘琼已构建起一条东石花生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随着东石花生从田间地头一步步走进各大商超,刘琼的“痴梦”正在成真。正如她公司的名字一样,花生变成了致富的“金宝”。年,其公司产值达到万元。
经历挫折
东石花生成为创业突破口
盛夏七月,平远县东石镇进入了花生采收季。在田间地头,村民正忙着采收花生。加工厂里,工人们将刚出土的花生进行清洗、加工、挑选、包装,然后一包包东石花生从这里出发,运往各大商超。
东石镇种植花生历史悠久。东石花生因油脂率和矿物质含量高,口感香甜有嚼劲,颇受消费者喜爱。
作为土生土长的平远人,刘琼虽然从小吃着东石花生长大,却从未想过东石花生会成就自己如今这番事业。
刘琼的创业路颇为大胆。
她高中毕业便外出务工,在深圳、珠海都留下了打拼的印记。回乡前,她已经是一家种子厂的副总经理,年薪几十万元。年,她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辞职。
“当时很多人都说我傻,好不容易从农村出去,不用再干苦活累活,我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又回到了农村。”刘琼说。
尽管外人不解、父母苦劝,刘琼依然十分坚定,只因她看好农业。
信心从何而来?刘琼分享了一个故事。一次,她听朋友说,有个买种子的客户种了亩冬瓜,4个月就赚了万元。刘琼大感震惊,决心辞职回平远大干一场。
“我自己就是干这行的,又是农村出来的,别人能挣我为什么不能?”刘琼撸起袖子、卷起裤脚,说干就干。
她拿出全部积蓄,在大柘镇坝头村承包亩土地,种植黑皮冬瓜。眼看即将收获,然而一场连续降雨让冬瓜棚倒了一地,损失惨重。更难的是,往年2元/斤的冬瓜,在那一年卖0.5元/斤都无人问津。
花生收获季,刘琼亲自上阵,将刚出土的花生从地里挑到转运点上。魏丽文摄
刘琼的首次创业以失败告终,亏掉了40多万元。
然而刘琼没有放弃。她不断反思总结,果断放弃种植冬瓜,转种花生。
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对的。采用花生与水稻轮作的方式让一亩地“种”出双收益,亩均增收元以上。那一年,刘琼赚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尝到了农业种植的甜头。
在这个过程中,刘琼发现,东石花生年年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如果打响“东石花生”品牌,“小花生”也能做成“大产业”。
联农带农
带动户农户增收
东石花生虽然有名,品种却很繁杂。要打响东石花生品牌,统一品种是第一步。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这些年,刘琼与多家农科院合作,试验和推广新品种。
为了带动农户种植新品种,刘琼与农户签订合同,由公司送种子和肥料给农户,收获后农户可以自由售卖花生,卖不完的由公司保价收购。
有了公司兜底,周边农户种植花生的热情高涨。如今,东石镇已有3个村种植了统一的花生品种,然而这还远远不够。
今年,刘琼又拿出70亩花生基地用来试验21个新品种,尽管试验期间花生的收成没有保障,但刘琼认为,这是自己作为致富带头人必须要做的。
花生收获季,刘琼将收获的花生从地里挑到转运点。魏丽文摄
在种花生方面下苦功的同时,刘琼还在深加工、销售方面布局。
过去,东石花生多以水煮后晾晒成干果直接销售,而将花生加工成花生米、花生油后将身价倍增,于是刘琼将目光瞄向东石花生的精深加工上,投入建设了年产吨的花生深加工自动化生产线。
农户余兰友平时在镇里的电子厂上班,每逢花生收获季的周末,她便来花生加工厂打零工。
“这里一天元,来一天就多一些收入。”余兰友说,自己种的花生卖不出去还能卖给刘琼,收入有保障、心里很踏实。
加工厂的建立让越来越多农户受益。“工厂建起来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也办了下来,随着品牌的宣传,我们产品卖得贵了,给农户的收购价也高了,农户一亩可以增收一两千元。”刘琼掰着手指头算了算。
年虽受疫情影响,但公司仍卖出了花生、大米等农产品万斤,带动户农民年增收元,带动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年公司持续发力,带动户农户增收致富。
如今,在刘琼等“新农人”的助力下,东石镇成为了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花生专业镇,东石花生也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入选年“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
引进机械
破解东石花生种植困境
产业渐上规模,品牌越打越响,刘琼却陷入了新的苦恼之中。不同于疫情刚开始时花生卖不出去,这次是没有花生可卖。
“有订单,却不敢接。说白了,东石花生有价没量,虽然大家都种了,但是没有规模化,跟不上市场需求。”刘琼说,背后主要原因是用工荒。
一方面,东石镇家家户户种花生,每到收获季,农户总要忙着采收自家的花生,而像刘琼公司的花生基地,如果找不到工人,就容易导致花生烂在地里无人收,企业不敢扩种。
另一方面,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现象凸显,老年人干不了、青年人不愿干,劳动力短缺。
每到花生收获季,刘琼都要提前在朋友圈、招工软件上发布招工信息,有时候甚至要从县城拉人到公司来干活。
今年7月5日,刘琼终于看到了破题的希望。当天,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带着一台花生收获机来到东石镇。
伴随着轰鸣声,花生收获机进入田间作业,一排排花生被“快准狠”地连根拔起。单人半个小时以上才能拔完的花生,用机器只需要8秒,这一高效的机器让刘琼两眼放光。
加工厂内,刘琼(右一)与员工对花生进行挑选分类。魏丽文摄
这几天,刘琼的头等大事,就是定制机器。她火速赶往广州,准备集齐花生收获机、摘果机、起垄播种机这“三大件”。
“有了这些机器,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速度更快,信心倍增。”刘琼兴奋地说,明年她计划在原有亩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再租—亩地种植东石花生。
与此同时,她还准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流转和托管土地,采用全程机械化、与村集体合作发展等措施,加快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带领小农户共同致富。
“东石镇有17个村,每个村选一亩花生地作为试点,用农业机械帮农户种植、管理、收成,通过示范带动,逐步将机械化种植推广至全镇花生种植户。”刘琼大胆设想着东石花生产业的未来,她认为,要做大做强东石花生品牌,就必然要走向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
走过创业的第9个年头,刘琼在花生地里实现了个人致富梦,目前正坚定走在先富带后富的道路上。
■奋斗者说
返乡创业起于一时冲动,但我从不后悔当初的决定。农村是个大舞台,只要敢想敢干,就能收获丰硕成果。
东石花生是我们东石镇的主打产业,也是农户增收致富的“金豆子”,作为“新农人”,我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推动东石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南方日报记者魏丽文
策划:张俊华陈戈
统筹:黄学佳赵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