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全省最早建立四级林长制体系的地级市、省首个落地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的地级市……梅州林业成绩单令人欣喜。
十年来,梅州切实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筑牢森林生态保护屏障,持续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力度,让山长绿、水长流;同时积极探索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突出抓好油茶等林下种植、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林业特色产业,让林业产业发展带动林农增收致富。
展望未来,梅州将持续深化林业创新改革,加快涉林实体经济发展,努力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进一步推进全市林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梅州绿色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生态提升
打造赏心悦目“绿镜头”
行走在梅州大地,只见林水相依、树影摇曳,仿佛置身于诗画之中。梅州这颗镶嵌在广东省东北部的“绿宝石”,生态建设行动之多、力度之大、成效之好,令人瞩目。
作为广东省生态发展区、粤东西北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梅州始终坚持厚植生态优势。
自年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以来,历时4年建设,梅州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粤北地区率先成功“创森”的地级市。这项“国字号”荣誉,便是对梅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高度肯定,也是标志着梅州林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
位于梅州丰顺的韩山省级森林公园,结合林下经济建设森林生态休闲旅游项目,成为当地热门打卡点之一。南方+何森垚拍摄
仅“十三五”期间,梅州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工程建设.7公里,新建森林公园12个、湿地公园6个,全市有42个村获评“国家森林乡村”、58个村获评“广东省森林乡村”,5个镇荣获“广东省森林小镇”称号。
通过“创森”,梅州森林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城乡生态质量不断提升,城乡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生态建设成果为更多城乡居民分享,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持续多年的森林城市建设和国土绿化热潮,也带动了广大干群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生态修复取得新进展、生态创建实现新突破、生态保护实现新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以及空气、水质达标率稳居全省前列。
在广东省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梅州连续5年获评优秀等次,现已初步构建成健康森林生态系统,为粤港澳大湾区、沿海经济带筑牢生态的“粤北屏障”。
“创森”不是终点。为进一步让绿色在梅州大地延伸,以巩固提升市级“创森”成果,以创建森林县城为平台,今年梅州还将重点推进森林生态提质工程,其中包括“绿满梅州”大行动、国储林工程、古树名木保护、城市和乡村绿化工作等,一场关乎万梅州人民福祉、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已然开启征程。
资源保护
绘就绿色财富“美画卷”
如果说“创森”是梅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林长制则为该基础工程提供制度保障。作为全省最早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林长制体系的地级市,近年来梅州林长制建设亮点纷呈。
“林”字上精准发力,林业部门“一对多”转变为林业工作“多对一”,林业治理方式和效能大为提升。
近年来,违规占用林地、盗采盗伐、偷捕偷猎等涉林案件是林业部门需要面对的新情况,往往需要跨部门统筹。“如查处一宗野生动植物案件,涉及的可能是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林业等部门。面对不同案件,要让各部门形成共识,统一步调,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梅州市林业局局长熊锋松说,自全面推行林长制,市县镇村四级林长制逐步建立之后,这一棘手问题逐步被解决。
梅州还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林长+检察长”与“林长+警长”工作机制,通过不同部门的联通协作,形成保护生态资源合力,全市涉林违法案件持续下降。
“长”字上履职尽责,以林长制为抓手,梅州正全面探索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市四级林长制体系基本建成,各级林长人落实林长责任面积万亩,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当一方林长、保一方生态。在—年度森林防火特别防护期期间,梅州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全市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持续有效保护,当地自然保护地数量由原来的个整合为个,市本级首次启动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国家二级82种,新纪录的物种有20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乌雕、海南鳽等。
“制”字上探索创新,当前,梅州探索建立智慧林长信息管理平台,林业巡护巡检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
以平远县为例,护林员巡护APP已在全县推广使用,实现林管员对护林员巡护工作实时监控,通过林长巡护管理系统对护林员的有效巡护里程、时长、范围等进行综合考核,同时在重要位置还设置了智能森林哨卫,24小时监控并开启语音提示报警,促进巡护工作规范化、高效化。
平远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也随着林长制的推行得到充分利用。如今,全县正围绕林下经济产业重点打造灵芝、石斛、油茶、梅片树“四朵金花”,已有超过户农户参与发展林下经济。
推行林长制改革,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梅州突出生态惠民,改革利民,发展产业富民,“生态红利”初显。
林业经济
栽下乡村振兴“致富林”
万亩的林地,是梅州重要的生态宝库,然而放眼全省,释放林地所带来的综合效益仍不显著。目前,梅州林地占全省11%左右,产值仅占全省林业产值的2%左右。
“梅州林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要不断加大森林资源保护提升和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力度,让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熊锋松说。
如何实现林下生金,让森林成为钱库,打通致富通道?国储林项目的推进带来了更多可能。
通过种植油茶,梅州大埔广阔林地变成绿色生金的聚宝盆。受访者供图
年,梅州被列为广东省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林权收储工作试点市之一。根据规划,梅州市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总面积万亩,通过大力培育速生丰产型、大径级用材型和珍贵树种,可有效改善梅州林分结构单一、低质低效现状,实现林相提升、林业提质、释放林地综合效益等目标,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通过国储林项目,梅州探索从一产的树木种植和改造,延伸到二产的木竹材精深加工,以及三产的森林旅游,深挖森林富矿,建立一条完整的森林产业链条,把国储林项目打造为梅州‘绿色银行’。”梅州市林业局国家储备林办公室负责人钟奕灵说,目前梅州通过市场化运作,创新投资模式和招商方式,成功引入广东省建工集团参与国储林项目,并对国有林场林木资源作价入股,盘活沉睡资源,成立合资项目公司共同经营运作国储林。
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梅州还继续深入实施林业经济增量工程,搭建服务平台、培育林业经营主体、加强政策科技帮扶等措施,挖掘森林所蕴藏的巨大财富,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绿色银行”。
通过探索以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深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三产融合发展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梅州初步形成了以油茶、南药、竹木精深加工产业为代表的林业产业,打造了一批森林生态产品、森林长寿产品品牌,拥有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8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家、全省最多,创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6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4个,创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9个。
“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途径,目前梅州还积极向上争取由市政府和省林业局联合主办的广东林业博览会,打造梅州林业产业发展的名片。”熊锋松说。
南方日报
马吉池
韩华华
马吉池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