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时代的梅州,各地遍布挑灯读书的学子,明清时期的梅州,出现过“一科五进士”“父子四进士”“一腹三翰林”“五科连解”的科举景象。清代梅州地区正榜进士超过名,赢得了“文冠岭南”的美誉。
这是历代统治者重视对岭南地区礼乐教化的成果,也是中原地区的人们迁徙岭南使得中原文化在岭南开花结果的成就,近代以来,梅州涌现出35位院士、位大学校长、多位将军。
这一成就是有历史遗迹证明的,在梅州的平远县上举镇就有五对楣杆夹石,什么是楣杆夹石呢,就是古代的梅州学子考取功名后,在祖屋或者祠堂门口竖起一对楣杆,刻上中举者的姓名时间,以资表彰。平远县在哪里呢,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属于梅州市下辖县,是三省交界处区域,三省是广东福建江西。
平远县建县时间是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年),是世界客家文化始祖地。
南北朝时期,中原人不远数千里来到平远地面,传播中原文明,从此梅州文风盛开,读书成为风尚。平远县上举镇是一个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客家居住村落,竖立着一人高的五对楣杆夹石,楣杆上刻有“例进士”“例贡元”的字样。
在明清时期,地方政府选拔一些出类拔萃的秀才,进贡中央以备选用,这就是“贡生”,但是贡生不是考试选拔的,而是推荐的。
在五对楣杆不远处,有一口“状元井”,还有一口“榜眼井”,这些都可以说明当地崇文重教。
平远县虽然地处岭南,但是思想开明较早,科举时代奋发读书,科举废除后,平远人要么就读新式学堂,要么远渡重洋出国留洋。
林菊秋是平远教育先贤之一,东渡日本留学归来举办小学中学,对平远教育贡献很大。
秀才姚雨平入读广州黄埔学校,加入同盟会,成为民国陆军上将。
还有一些平远人从新式学堂中脱颖而出,考入北京大学读书。
还有一些平远人从新式学堂走出到了法国、英国、日本、德国留学,学成归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