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提前预测地震,为何震感传这么远平原地震

年8月6日凌晨,山东、河北、北京、河南不少人纷纷从睡梦中惊醒,家中宠物不停挠抓,手机响起警报,床榻摇摇晃晃……直到看到新闻才敢确定——山东,地震了。

三天前就预测了地震?

当地时间8月6日2时33分,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截至6日上午6时30分,山东德医院已接诊了21名因此次地震受伤的患者,不过好在目前无危重症患者。

在地震发生的消息传开以后,有网友想起了自己在三天前看过的一则帖子,预测了此次地震,大致内容如下:

由于这则帖子发布不久后山东德州便传来了地震的消息,因而被网友称为此次地震的“神预言”。

这个预测真的有这么准吗?其实不然,分析这则帖子我们不难发现,首先根据帖子账号显示作者并非地震方面的专家。仅仅是他在检索施工资料时,发现了山东省位于郯庐地震带之上。

其次,这其中并没有精确提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而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地震活跃周期在年左右,位于山东省等等。这并不能称为对地震的预测。

接着,山东省曾经分别在年,年,年经历了地震。同样属于年周期内。可见这样预测并不具有权威性,更是遑论“神预言”。

其实每次地震过后,总有类似的帖子被翻出。但毫无疑问,这些成功的“预测”多半是巧合。

“地震预测目前来看是不可能的”目前,无论使用何种手段或方法来进行地震预测,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让人力物力以及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仅靠个人显然是无法完成的。

由此可理解为何中国地震局的专家曾坦言到,“地震预测就目前来说仍是一项世界级科学难题。”

平原为何会发生地震

山东德州,关于它的地理位置,我们通常一下想到的便是“地处山东省西北部,坐落于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鲁北平原)”,而这次山东地震,就正好与我们常常忽略的,它的另一个地理概念——“华北地震带”息息相关。

华北地震带,或许我们并不熟悉这个地理名词,然而作为我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它深深地在国人记忆中刻下了许多惨痛而深刻的经历。例如唐山大地震就发生在华北地震带。

山东留存有极其详细且完善的地震记录,根据记录我们可知近两千年来,山东和他近海的海域一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高达71次。

在高达七十一次的地震里,地震级别最高的,是在康熙年间郯城发生的特大地震。

当年居住在山东淄博的小说家蒲松龄曾作文章来记录这场地震“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人眩晕不能立”据考证,此次地震之严重,相当于现在的8.5级大地震。

如此一来,它不仅是这几次地震中等级最高的地震,同时也是中国大陆东部历史上震级最高的地震。

当我们追随地震研究学者的视角来解读山东省,我们就可以发现山东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山东省依次在西部、北部、东部被“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南黄海地震区”,“聊考断裂带”相环绕。中部被“郯庐断裂带”横亘而过,在大致方向上,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侧。如此地理位置,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山东地震灾害频发了。

当我们的定位精准的来到此次震源中心——德州平原县,我们发现虽然它并不位于上述的山东省内的大地震带之上,然而它的周边依然紧密簇拥着许多细小但又不可忽略的断裂带。

据官方发布的最新信息来看,这次山东德州平原县的地震可能源于较近的聊考断裂带附近,也有可能来来自另一个比较小的“陵县-阳信断裂带”。

为何震感如此强烈

“家里的水晶吊灯叮叮当当的响的很厉害”,“正在睡觉突然感觉床开始晃”,“半夜两点多突然被手机震醒,看见地震报警吓了一跳”……

参与这场分享的不仅有山东人,甚至充满了着北京人,河北人乃至于河南人。这场热火朝天的讨论也将“山东地震震感为何如此之远”送上了热搜。

徐锡伟教授曾在给出过解释,“当我们处于非深度睡眠状态之下”,即当你保持放松和平静,但依旧对外界保持感知能力时,“人被‘摇醒’的感觉会更加明显、强烈。”可以发现人们对震感的感受和当时人自身的状态有关。

假如有一个同等级地震发生在白天,在人们工作或进行其他活动的时候,或许就不一定会感觉的到了。

当然了,同样震感清晰的北京与德州相差大约公里,为何这样远的距离还能感受到震感呢?很大程度上都因为他们同属于华北地震带。

华北地震带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是较为典型的板内地震,其特点就是强度大,震源浅,破坏性强。

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左右,这是属于浅源地震,比较容易产生较强烈的震感。又由于华北地震带及其临近省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震感更容易被大量的人们注意到。

来自平原地震的疑问

时间回到8月5日,地震来临前的那个下午。傍晚持续到凌晨,山东多个市区可以观察到诡异的红光铺满了整个天空,云彩都变成了粉色。

初看并不觉得有什么,然而紧接着当天晚上地震发生了,这时回想起这件事的人们惊觉——这不寻常的天色,不会是地震的前兆吧?

没过多久,济南官方——地震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科学严谨的解释告诉了我们:天空中出现红色的光主要是由气候和天气原因导致,这是十分常见的自然现象。

同时此前被网友称作能预测地震的“地震云”也被官方紧急辟谣:所谓“地震云”,仅仅只是一种在大家口中被误传的“可预测地震的云”。

众所周知,云的形成从头到尾都是在大气圈中完成的,地震则发生于地壳中岩石圈,两者联系甚微。

而这种“地震云”,主要是大气中形成的两种不同的云朵——层积云和高积云。层积云的出现通常说明会发生降雨。而高积云则代表了天气将会保持晴朗。

两件基本上可以说是毫无关联的事物,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来支撑它们之间的预测关系。无可置疑的,无论是红色的天空还是“地震云”,都无法进行地震的预测。

地震的发生与否与一个地方的地形并没有太大关系。首先地震是由于地壳中圈层的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大量能量,而这些能量会冲击地壳的某些脆弱地带,进而引发原有断层的地震。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易于发生地震的脆弱地带大多属于板块交界处,所以当平原地区之下恰巧是板块交界处,那么地震依然会发生在品源。

专家说了,不必恐慌

作为华北地震区的四大地震带之一的郯庐地震带,在我国境内延伸超公里。

根据地质学知识来说,当发生地震后,岩石圈需要继续不断的活动来积蓄能量,来准备下一次的大幅度地震。

而继年郯庐地震带发生的最大地震郯成地震之后,大地震的“免疫”作用开始“发挥功效”。

一般情况下,7级以上的地震,积累时间需要至0年,应力和能量完全释后,故想要再次发生地震需要积累很长时间。所以我们应当保持平和的心态,相信科学,拒绝谣言和恐慌。

地震预警起什么作用呢

地震预警对我们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的预警,而是一种警报,即当我们收到地震预警之后,地震已经发生。预警的意义在于迅速向破坏性地震波未达到的地方发出避险警报,一般只有几到十几秒,为大家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那么,地震预警是如何实现的呢?具体来说,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主要地震波,一种是速度较快但震动较弱的纵波,一种是速度较慢但震动较大的横波。

地震预警就是利用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以及电磁波远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发生后,通过震中附近的地震仪捕捉到纵波,利用地震波信息快速计算出地震参数和影响程度,抢在具有更大破坏性的横波到达之前,对可能遭受破坏和影响的地区发出地震警报。

目前。在我国京津冀地区地震预警网已经趋于完善,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预警网将通过应急广播、手机、电视、专用终端等多种渠道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为目标区用户紧急避险提供数秒至数十秒的预警时间。

这次地震给平原地区的地震防治工作敲响了警钟,首先,要加强房屋建筑质量,应当严格按照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要求来建设,在灾害来临的时候将人员伤亡降到最小;

其次,我们要重视平原地区的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加强工作力度,深度,在进行城市基础建设时尽量避开危险区域,并科学合理地分析、判定其发震危险性;

最后,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有多个地震灾害高发区,希望其他地区能够汲取此次经验加强防范措施,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共同构建美好社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