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绵右渠太行山区修建最早的人工渠

北京医院皮炎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611/9051898.html

位于井陉县上安村的绵右渠银龙潜飞渡槽。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一提起人工建渠,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河南林县著名的红旗渠。其实,在河北井陉,也有一条人工渠叫绵右渠,它开工建造比红旗渠还要早两年。

绵右渠工程始建于年,一度创下了太行山区修建水渠的先例。当年,林县还曾专门派人员到井陉县绵右渠参观学习。

年,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全国农业成就展上,绵右渠的人工渠模型及渠系规划图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

绵右渠一期工程竣工典礼现场。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水贵如油,世世代代望“河”兴叹

11月10日,一部由石家庄市委老干部局策划推出的口述历史纪录片《冀忆·永恒》,在央视频正式上线播放。

在这部20集纪录片中,第一集名叫《修建绵右渠》。

一提起人工建渠,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河南林县著名的红旗渠。其实,在河北井陉,也有一条人工渠叫绵右渠,它开工建造比红旗渠还要早两年。

井陉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域内山岭沟壑纵横,坡陡石厚土薄,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年以前,井陉90%以上的耕地是干旱梯田。域内虽有绵河横穿,但山高沟深,地高水低,水资源无法利用,人们只能望“河”兴叹。

20世纪50年代,井陉个村庄中有个村庄属于纯旱庄,乡亲们完全是靠旱井在降雨时蓄水以供饮用。蓄水用完后,乡亲们需要翻山越岭去很远的地方担水、驮水。因水资源珍贵,百姓拼命争水、抢水,常出现打架斗殴之事。人们在找水过程中,翻山越岭出现意外,甚至失踪的也不在少数。

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井陉奇旱世罕见,人畜吃水靠老天,青石板上凿旱井,争抢雨雪储里边。白天轮流有人看,晚上井口锁得严,不是陉民太小气,都怪吃水比油难。”

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井陉人民,没有向命运低头,世世代代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干旱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清朝雍正年间,封建地主垄断水源,地处绵河右岸的地都村村民,为引河水浇地,全村人与地主抗争,打了5年官司,几乎家家倾家荡产。带头人李吉被官府打得皮开肉绽,全村人抬着几十口棺材到州府示威,最后只争得了两块瓦片合拢起来那样宽的一股水,这就是晋冀交界一带口碑传承的“瓦水之争”。

年,井陉南横口村的开明人士马作霖产生了在绵河右岸修水渠浇田的想法,并取得当时国民政府华北水利委员会的支持。他把这条水渠起名为“绵右渠”,进行了一些勘测和建设准备工作,但后来政局突变,华北危急,到处人心惶惶,修渠计划被束之高阁。

年,井陉解放后,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的农民采取互助合作的方式,在河边开挖小水沟,利用传统的辘轳、挑杆、水车等采水灌溉土地,使全县水浇地发展到2.2万亩。

年,井陉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个旱庄、7万余人出村取水饮用,春夏播种的农作物受旱严重,夏收大量减产。为了抗旱,时任县委书记傅积意发动群众,使用扁担担绵河水上山种小麦。人们抢大桶、爬高地,克服重重困难,播种小麦11万亩。然而,担水上山对于抗旱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后续仍然缺水,当年百姓收入甚微,亩产只有40公斤。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傅积意等人认识到,要使井陉摆脱贫困,就必须先治水,治水就得先修渠。于是,他们下定决心要修建一条引绵河水上山的渠道,使井陉人民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历史。但因没有勘探资料,如何选择渠线成了一个难题。

恰在此时,傅积意在一次偶然下乡时,听人们讲到了当年马作霖保存绵右渠地图的事,经过多方努力,他们终于拿到了这张珍贵的图纸,这为水渠的选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使得定线测量工作提前完成。

一期工程中,工人在峭壁系绳打钎。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战天斗地,太行山上引“巨龙”

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一。傅积意特意邀请了时任石家庄地委第一书记的梁双璧到井陉过年,并带他乘坐火车前往娘子关考察绵河水源和沿河地势,进一步掌握第一手资料。

此前在石家庄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上,傅积意已向梁双璧汇报过开渠引绵河水上山的计划。通过实地考察,梁双璧当即拍板支持井陉开凿绵右渠。根据当时绵河水源和开通绵右渠规划,石家庄专署要求,要进一步扩大浇灌面积,让平山和获鹿两县也受益。

于是,中共石家庄地委和专署决定成立由井陉、平山、获鹿三县有关领导等组成的井(陉)平(山)获(鹿)施工委员会,正式启动开凿绵右渠工程。之后,傅积意亲自组织县里水利技术员、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和知识青年完成了绵右渠的测量设计任务。

年3月8日上午,绵右渠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当时,修建绵右渠是井陉县的中心工作,县委提出了“一切服从水利建设,一切服务于水利施工”的口号,组织3万水利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修渠工地。4月30日,石家庄地委按照省委“大搞水利建设”的指示精神,组织了全专区16个平原县的余名民工,自带粮食和工具,到井陉进行支援。

为了便于管理数量庞大的水利大军,石家庄地委又成立了绵右渠施工司令部,将工人编成了5个团、44个营、个连,进行军事化管理,以提高劳动效率。6月11日,平原县的工人在大干40天作出重要贡献后撤离工地。

此外,井陉矿务局等15个驻井单位也相继派出技术人员,并筹措20余种、多台机器设备给予大力援助。

一期工程蜿蜒于海拔多米的高山上,建设难度可想而知。

水利大军逢山开洞、遇水架桥,工程全部都是人工作业,人们用的工具就是钢钎、铁锤和炸药。

虽然那个年代生产力不发达,生产设备落后,但为了永久摆脱用水桎梏,人们依然热情高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了物料、设备、资金以及技术力量不足的重重困难,苦干实干加巧干,摸索出了很多打钎、凿洞、爆破的经验。经过艰苦的奋战,水利大军终于劈开了大官山、小官山、大楞山等5座大山,凿穿了狼窝岭、鸡架山等9个隧洞。工程建设期间,相继涌现出了许多开山英雄,并培养了成批的治水人才。

年1月15日,经过多天的艰苦鏖战,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建成了自山西平定县娘子关接水口至河北井陉县狼窝村约24公里的总干线渠道。一期工程不仅可以浇灌耕地5万多亩,解决10个旱庄的人畜饮水问题,还为此后的水利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纪念工程竣工,傅积意亲笔书写了“绵右渠”三个大字,刻在了娘子关接水口的石额上。

工程通水那天,沿线的群众像办喜事一样,天还没亮就成群结队地涌向渠边,迎接渠水的到来。

为了表达喜悦的心情,百姓到处传唱着这样的歌:“绵右渠来像条龙,弯弯曲曲盘山中。清清渠水到处流,万顷梯田五谷丰。山区面貌大改变,人民生活向上升。幸福全靠共产党,吃水莫忘毛泽东。”

一期工程胜利完工通水,极大地鼓舞了全县人民的斗志。

年3月,3万民工又开始了绵右渠第二期工程(即绵左干渠)的紧张施工。这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经过了许多艰险地带,共劈开和凿穿了百丈崖等20座大山,跨过了绵河水、漕泉沟等16处宽沟深谷。

群众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许多的建设奇迹。

其中,安装乏驴岭的倒虹吸管道成为当时少见的水利工程。在省水利厅专家的帮助设计下,建设工人创造了“无轨吊装法”,使高出河底57米的绵河水,通过管道由右岸输送到了左岸。

年1月20日,绵右渠二期工程竣工,通水后可浇地8万多亩,解决了22个旱庄的人畜饮水问题,沿渠还修建了3个发电站,实现了渠成水通发电照明。

续建工程中,工人逢山凿洞。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续建工程,一任接着一任干

绵右渠的建设,经历了多次续建。几乎是每遇一次大旱,就兴起一次治水高潮。

年,井陉又一次遭遇大旱,年均降雨量只有.7毫米,是井陉有文字记载以来年降雨量最少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迅速下降,有58个村、9万多人发生了饮水困难。县、市调动30多部汽车,连续数月向支沙口、辛庄、固兰等十几个旱庄送水,人均每日分配30斤水饮用。

年11月,刁文学调任井陉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他赴任后,深入一些旱庄视察灾情,看到白土岭村85户村民守着一股麦秆般粗细的山泉水,家家户户排队等水,半天却只能接到七八斤的时候,非常痛心。

于是,刁文学下定决心接过前任傅积意等人的接力棒,继续治水兴农,再次掀起全县治水高潮。

年9月,井陉县委发出了“全党全民总动员,艰苦创业改河山”的号召,同时在全县又开展了“是大干还是小干”的大讨论。井陉百姓苦“水”久矣,对县委的号召积极响应,很多群众要求再大干一场。12月,刁文学又特意组织干部多人,赶赴河南参观了林县的红旗渠。

当时红旗渠已闻名全国,当地水渠成网、水库成群,农村面貌大为改观,百姓生活也大为改善。然而当年林县是在参观完绵右渠之后才去动工兴建红旗渠的,绵右渠则是自年3月二期工程开通后,停工十多年了。

林县人民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前去参观的井陉干部深受教育,大家都下定决心要像修建红旗渠那样继续努力建造绵右渠。

年11月,绵右渠第三期(接长)工程正式启动,并提出了“用绵右渠的精神续建绵右渠”的口号,全县人民群众可谓一呼百应,数万人肩扛手提劳动工具和铺盖卷,浩浩荡荡地就上了山,仅妇女劳动力就投入了1万余人。从狼窝村到上安村百余里长的施工战线上,到处都呈现出了烽火连天、开山凿石的壮观场面。

这期工程最大的亮点是上安村的倒虹吸工程。

这是井陉第一座渡槽和倒虹吸相结合的工程,工人用双排钢筋混凝土管道导引渠水跨越了石太铁路和石太公路,被誉为“银龙潜飞”。经过近6个月的艰苦奋战,年5月1日,约55公里的接长工程实现通水,扩浇耕地4.8万亩。

第三期工程完工后,刁文学及时对治水工作进行了总结。

他认为,利用冬春农闲时节兴修水利不误农时,群众比较拥护,应该形成制度。为此,在他任期内,每年的11月1日都被确定为开工日,到第二年5月1日收工,同时开庆功表彰大会。

年9月至10月,刁文学参加了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会后,井陉的水利建设又形成了一个高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年11月,由南孤台至张家庄的引甘入绵渠破土动工,用以引甘陶河水补入绵右渠,年5月竣工。

年11月,在刁文学的带领下,绵右渠第四期工程如期开工。水渠从上安村至北白花村,全长约28公里,于次年5月份按时完工,又扩大浇灌耕地2万余亩。至此,绵右渠灌区体系形成,呈现出了“峭崖陡壁凿长廊,峡谷飞虹渠水通,路水穿山浪花笑,银龙潜飞连山峰”的壮观场面。

绵右渠先后实施四期工程,历时多年全线完工,环绕井陉大地,干渠总长约公里(含引甘入绵渠),浇灌了井陉、鹿泉、平山、井陉矿区的20万余亩农田,滋养了26万人民,彻底改变了纯山区县靠天吃饭的历史,实现了“干旱梯田变水地,万载群沟变粮仓”的千年梦想。绵右渠虽然修建的时间已经超过半个世纪,如今仍担负着山区春夏灌溉的重任,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吃水不忘挖井人”。绵右渠是11万多名民工用自己的双手和血汗建成的,前前后后有57人为了“圆梦”而牺牲。为了缅怀英雄,人们在上安倒虹吸“银龙潜飞”南北两端的山头上,修建了纪念碑和烈士亭,这些为开凿绵右渠付出血汗的人,将伴随着汩汩流淌的绵右渠水流芳百世。

在建造绵右渠的过程中,井陉人民与天斗、与地斗、与困难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一曲战天斗地、响彻云霄的凯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井陉儿女奋勇前进。(孟峰磊、张凌霄)

绵右渠建成后,旱庄变成水乡。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相关

绵右灌区今昔

绵右灌区年始建,从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下引水,分四期工程完成,共穿绕了多座山峰,跨越了多条沟壑,开凿隧洞处,架设渡槽66座,铺设倒虹吸10处,建有各种水利设施处,干渠总长约公里。

每期工程都得到了驻井厂矿、机关、学校、部队、铁路等单位的支援和帮助。

第一期工程于年3月8日至年1月15日完成。从娘子关引水至井陉县狼窝村,全长约24公里。完成工程量.65万立方米,投工万个,灌溉5万余亩土地,解决10个旱庄的人畜用水问题。这一期工程竣工通水之际,曾拍成电影纪录片《雄伟的绵右渠》在全国放映。

第二期工程于年3月8日至年1月20日完成。从乏驴岭接水,沿绵河左岸至井陉县石门村,全长约66公里。完成工程量.6万立方米,投工.68万个,灌溉8.56万亩土地,解决22个村庄人畜用水问题。

第三期工程于年11月1日至年5月1日完成,从西柏山村至上安村全长约55公里,完成工程量79万立方米,投工万个,灌溉4.8万亩土地。这一期工程完成后,拍成电影《旧貌变新颜》在全国放映。年10月1日至年5月1日又建成引甘入绵渠。

第四期工程于年11月至年5月完成,从上安村至北白花村,渠长约28公里,完成工程量96.7万立方米,投工万个,灌溉2.17万亩土地。三、四两期工程全部用细料石浆砌。至此,绵右渠灌区体系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井陉人民发扬“绵右渠精神”,又建成了绵右渠渠首提水补水工程、小作倒虹吸节水工程,并成立了绵右渠管理处。灌区也由中型提升为大型,基本实现了灌溉调度自动化、渠道建设标准化、各项工作制度化、科学管理规范化。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2.5万亩,受益范围为井陉县、平山县、鹿泉、井陉矿区的24个乡镇、个村、30多万人,成为支撑井陉和受益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改善的基础设施和重要民生工程。(文/孟峰磊、张凌霄)

来源:河北新闻网

大陉网大陉网,井陉人的交流平台,正能量宣传报道,同时也助力商家推广宣传,浏览更多信息请点开底部菜单栏,按图索骥,找你所需。篇原创内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0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