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是云南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辖1区9县,全市总人口万人,总面积平方公里。普洱市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1%。拥有“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一、历史沿革1、公元前年以前,今普洱境为傣族古国“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属地。2、公元前年,汉朝征服滇国及昆明、嶲等部族置益州郡,将势力伸入“勐达光”(哀牢国),今普洱境分属各地傣族土目。公元69年,“勐达光”(哀牢国)归附汉朝,今普洱境属永昌郡。3、公元年,今普洱境分属永昌郡与云南郡。4、公元年,东晋灭亡,中国内地王朝彻底放弃云南高原,今普洱境分属各地傣族土目。5、公元年,今普洱境分属“蒙舍龙”(汉译“南诏国”)政权永昌节度和银生节度。6、公元年,今普洱境分属大理国永昌节度和银生节度。节度改府后,分属永昌府和威楚府的普洱7、公元年,“猛谷”(景东盆地)傣族王子诏真成立联盟国家“勐泐”(汉译“景陇国”);今普洱境大部属威楚府、西南部属永昌府、南部属“勐泐”(景陇国)。8、公元年,大蒙古国灭大理国;今普洱境北部属威楚路、中南部属元江路、西南部属木连路与银沙罗甸、南部属“勐泐”(景陇国)。公元年,瑞丽江河谷盆地崛起“勐卯龙”(汉译“麓川国”);今普洱市境分属元江路、“勐泐”(景陇国)、“勐卯龙”(麓川国)。9、公元年,明朝陆续接管云南,设景东州、威远州、元江府、车里军民府等行政区;公元年,“勐卯龙”(麓川国)归顺明朝设麓川平缅宣慰司,景东州改为景东府,威远州改为威远府,车里军民府改为车里宣慰司;今普洱市分属景东府、威远府、元江府、车里宣慰司和麓川平缅宣慰司。10、清雍正七年()分车里宣慰司所辖江内六版纳地置普洱府,属云南省。年废府,改为普洱县11、年设立宁洱专区,专署驻宁洱县。年宁洱专区改称普洱专区;宁洱县改名普洱县。年普洱专署迁驻思茅后改称思茅专区(驻复兴镇)。年思茅专区改称思茅地区,地区驻普洱县思茅镇(原复兴镇)。年10月30日,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年1月21日,思茅市更名为云南省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思茅市翠云区更名为普洱市思茅区。二、普洱名字的由来及演变1、“步日”或“普洱”是佤语,是佤族(布饶)和布朗族称呼“兄弟”的意思。佤族布饶人称布朗族为“步耳”,有的方言为“步日”,布朗族则称佤族为“布嘎”,意为朝前走的同胞同伴。2、步日睑—步日部。远在唐代,南诏已于今思(茅)普(洱)地区设银生节度于银生城(今景东县),普洱设治,名“步日睑”,宋代元代时期,称“步日部”,明洪武十六年(年),改称“普耳”。3、普洱府。清雍正七年()分车里宣慰司所辖江内六版纳地置,属云南省。雍正十三年()置宁洱县(即今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为府治。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即水湾寨。年废。4、宁洱—普洱—宁洱。清雍正十三年()置,为普洱府治。治所即今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国《云南省宁洱县地志资料》:“因境内有东、西洱河,故名宁洱,以示区别。称之曰宁,取安定之义。”年废府,改为普洱县。年复为宁洱县,属云南普洱道。年直属云南省。年复改普洱县。年1月21日,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三、思茅名称由来及行政区划变迁为古代少数民族思摩部的译音。西汉为哀牢地。东汉属永昌郡。三国蜀汉为南涪县地。南诏国时属银生节度。大理国时为思摩部和罗陀部。元作思么部,明作思毛,属车里宣慰司。清雍正十三年(年)置思茅厅。年思茅厅改为思茅县,属滇南道。年废道直属云南省。年属宁洱专区。年思茅县属普洱专区。年思茅县为思茅专区驻地。年思茅县并入普洱县。年复置思茅县。年改设县级思茅市。年思茅地区和县级思茅市撤销,改设地级思茅市;原县级思茅市改置翠云区;年1月21日,思茅市翠云区更名为普洱市思茅区。老普洱茶树四、云南普洱茶来历普洱茶,是云南独有大叶种茶树所产的茶,主要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尤以西双版纳一带最多。该地具有终年雨水充足、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无污染等优势,所产茶叶是纯绿色茶饮。普洱茶因集散地在普洱县(今宁洱县)而得名。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从此,没有固定名称的云南茶叶,也被叫做“普茶”,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