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脱贫攻坚的南沙

从年3月始,按照广州市委、市政府部署,南沙区与贵州黔南州三县签订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设立对口支援部门,派驻扶贫干部,制定三年行动方案,摸索出一套对口帮扶新机制。按照“五强化一着力”的工作思路,南沙聚焦聚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巩固提升,年以来帮扶资金总额3.88亿元,投入个项目,累计带动贫困人口2万余人;投建扶贫车间28个,带动贫困人口人次。

在精准扶贫上,南沙坚定不移凝集南沙与梅州市蕉岭县、平远县脱贫攻坚协作合力,紧扣重点任务,通过产业帮扶谋发展、人才支援领致富、劳务协作保民生、消费扶贫促经济等方法路径,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截至11月中旬,南沙区结对帮扶梅州两县35个省定贫困村均已退出贫困村行列,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户人已实现全部退出。

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每个贫困户脱贫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场需要拼搏的硬仗。山海同心,千里之外的广州南沙,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把贫困群众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迈向小康社会、一起过上好日子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脱贫攻坚的广东实践取得辉煌成绩。

把扶贫工作当成事业来干

一次深山家访,触动了刘世烽。刘世烽是南沙区大岗中学副校长,今年4月,他来到惠水县教育局挂职副局长,初来乍到时,他也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工作态度。4月28日下午,他率帮扶团队到雅水镇播哨寨进行家访活动,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山路才到学生家。“这却是当地老师常态的工作,让我非常感动。”

走访的三位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看到老师到访,老人家们热情地用大粗碗为老师倒上热水,在昏暗的房间里,孩子们用胆怯而又渴望的眼神,拿出课本认真地向老师请教自己的问题。“越是大山里的孩子,越需要教育,他们更需要走出大山,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让我感觉到,教育是很温暖的、有温度的。”刘世烽的观念开始发生转变。

南沙“一对多”与贵州黔南三县所学校结对,实现教育帮扶全覆盖,图为惠水四中。刘伟拍摄

“事非经过不知难……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但我始终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这是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黄壮羽的帮扶心声。任职于南沙区纪委的黄壮羽,于年12月到金海湖挂职,主要协助推进毕节·广州产业园建设及招商入驻工作,今年以来,他的行程已超过2万公里。“看到那些困难群众收入增加,生活越过越好,我心里也踏实了,为他们的幸福而快乐着。”

这种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贫困地区。“今年能发多少钱给我,我现在生活困难,你看,我是残疾人。”贫困户钟天生第一次见到南沙区横沥镇驻蕉岭文福镇鹤湖村第一书记赵汉新如此说道。

近60岁的钟天生是因残致贫的低保贫困户,妻子也有肢体残疾,加上文化程度较低,慢慢也变得比较消极,“等靠要”思想严重。年,该村因地制宜并结合市场需求引入经济价值高的辣椒品种,大力发展辣椒产业。借此机会,赵汉新不忘为为贫困户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不断激励他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志气。辣椒基地平时常规用工要20多人,在种植和采摘等农忙季节要雇佣个劳动力,每个劳动力一天能挣元,这极大地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问题。

“天天有活干,天天有钱拿。我从去年11月到今年6月,每个月都能歇几天,还挣了元呢,现在睡觉都安稳了。”钟天生满足地说道。

扶贫脱贫不仅需要努力工作,更需要“感情投入”,正是南沙派驻的扶贫干部把“扶贫”当成事业,才能够与贫困同胞感同身受、患难与共。这也体现了南沙作为新区、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示范区的政治担当、责任担当、使命担当。扶贫干部远离家乡奔赴贵州、梅州,将贫苦户当成自己的亲人,才能够积极主动的“精心”工作、用心“扶贫”,全心全意致力去脱贫。

扶贫既要“输血”又要“造血”

雨后,走进贵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弄苑村,雾笼群山,瓜架层层叠起,远望状若梯田,覆满了整个山坡,山脚下,“种上佛手瓜,抱回金娃娃”红底白字的牌子衬着翠绿,分外显眼。

这里是贵州省最大的佛手瓜种植基地。

在惠水县,种植农作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惠水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山多土少,人多地少,传统的农业产业难以促进当地绿色可持续发展。”惠水县好花红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集祥说道,低效的农业产出阻碍了当地脱贫的脚步。

3年前,南沙区对口帮扶惠水,让佛手瓜从村民房前屋后的零星种植,拓展为漫山遍野的规模生产,整体谋划产业种植及配套设施项目,让“小捧瓜”走向“大产业”。目前,惠水县佛手瓜种植面积已达到5.2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以上,成为全省第八大蔬菜单品之一,成为了惠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农作物。

惠水县扶贫车间把工作送到了家门口,村民脸上露出了笑容

年9月,在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贵州省委共同主办的专题宣介会上,惠水县委常委会就研究发展佛水瓜产业这一过程进行了全球直播。拉美16个国家、70多个政党和余位领导人通过网络视频连线观看,惠水佛手瓜完成了国际舞台的首次亮相,网上点击量超过10亿次。

产业造血深度融合展现南沙作为。年以来,黔南州三县招引海大集团广州市益豚猪业公司、潮映大健康饮料有限公司等36家公司落户,累计完成投资金额59.94亿元;带动余人就地就近就业,其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人;成功推荐好花红佛手瓜基地、湾滩河镇蔬菜大棚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协助申报扶贫产品认定个,总价值总量14.05亿元,共采购、销售到结对地区特色农产品金额累计8.亿元,带动建档立卡人口3.51万人。

地处粤闽赣交界的梅州平远县差干镇三达村,全村耕地不足亩,山林却有多亩,“八山一水一分田”长期成为该村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村里先后尝试过种橙、养鸡等产业,但效益并不明显。

“三达村多山多林,发展林下灵芝产业有基础;林下灵芝不需太多劳动力,适宜三达村人口少的现状;灵芝成长快、效益高,能满足群众对于快速脱贫的需求。”广州南沙区城管局驻三达村第一书记的杨晴在参观福建省大棚灵芝产业后,萌生出在三达村种林下灵芝的想法。

说干就干,年5月,合作社用扶贫引导资金20万元,加上11个贫困户自筹资金3.9万元,买回棒灵芝菌棒,当年基地产出干灵芝斤卖出10多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6万元,全村14户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产业扶贫是巩固脱贫成效、群众增收的重要举措。以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为抓手,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保供基地的定位,南沙在东西部协作中以本地农特支柱产业为重点带动其他产业。同时,坚持实施刺梨、花椒、辣椒、茶叶种植等长效产业和食用菌、生猪养殖等“短平快”产业相结合,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扶贫扶出乡村振兴精气神

深秋的贵州省龙里县天空一碧如洗,翠微村的种粮大户杨世洲正在院子里翻晒稻谷,和煦的阳光照耀着他黝黑的脸庞。满脸笑意的杨世洲告诉记者,今年他家种稻养鱼的收益,再加上合作社的股份和经济作物,家里年收入轻松超过了十万元,村里像他一样的种粮大户有20多户,全村人不仅早就脱了贫,而且日子还越过越红火。

在南沙区的对口帮扶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帮扶项目都成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从而破解了“脱贫不易,巩固更难”的难题。如今当地百姓不仅脱了贫,还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

南沙援建的龙里县湾滩河镇蔬菜大棚

在南沙对口帮扶的贵州省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内,毕节·广州产业园内的科研大楼、高管宿舍、产业园区等都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目前,广州电缆公司正准备在此开设工厂,预计设立2到3条生产线,产业园区即将迎来新发展。在离产业园区不远的毕节国际内陆港之中,规划完成的内陆港计划对接南沙、辐射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打造成为汇集“人、车、货、库、场”等大量物流资源和流量的节点。

年是“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开启之年,也是乡村振兴的深化之年。南沙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有效衔接乡村战振兴战略,继续按照“中央要求、黔南所需、南沙所能”,着力做好“六个坚持”,确保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再上新台阶。

从蕉岭县人民政府出发,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要行驶近一个小时,才能到达三圳镇东岭村贫困户张连胜的家门口,他的大儿子患有尿毒症,小儿子患有小儿麻痹症,家庭开支巨大。

出乎意料的是,张连胜的脸上并无阴霾,他兴冲冲地拉出蜂箱展示他的劳动成果:“原先我只养了40箱蜂,扶贫工作组到来后,蜂箱扩展到箱,而且还不愁卖,现在天天都很有干劲儿!”

以往东岭村因地处偏僻又缺乏销路,所以好蜂蜜卖不上好价钱。张连胜的“不愁卖”是因为在扶贫工作队积极推动下,东岭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养蜂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电商平台”模式,多渠道帮助蜂农销售蜂蜜。张连胜乐呵呵地算了一笔账:今年的天气特别好,能出多斤蜂蜜,每斤能卖20元,这就是7万多块钱的收入;卖蜂种的一两万元收入,再加上打零工的收入,这一年至少能挣8、9万块钱,再也不用戴“穷帽子”了。

由“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南沙全面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南沙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和要素活力。特别是在交汇和过渡期内,把工作重心放在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上,改善农村群众的生活条件,推动乡村振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责任编辑:贺林平

作者:罗艾桦南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