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对口帮扶平远蕉岭产业发展中国改

中国改革报广东记者站讯(记者马国钧通讯员舒霞汪劲松张卫军)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5月13日至15日,记者深入到广州南沙对口帮扶梅州市平远县的三达村和社南村等地,与基层工作的驻村第一书记、贫困户等人物深入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扶贫故事,记录下平远、蕉岭两地在脱贫攻坚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的真实人物事迹和扶贫最新成果。在南沙对口帮扶的平远县三达村,11户贫困户自愿筹集3万九千元的资金,带着他们的信任交给驻村第一书记杨晴,通过种植无农药纯天然的林下灵芝成功脱贫;而在不远处的社南村,烟叶和水稻轮作的模式,带动当地贫困户积极劳动,走出了自己的脱贫路;蕉岭县鹤湖村的辣椒近日也进入收获期,在村内的辣椒种植基地,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菜农忙着采摘辣椒,在小辣椒的带动下,去年该村60户贫困户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南沙对口帮扶梅州市平远县社南村航拍。记者了解到,南沙对口帮扶梅州平远县、蕉岭县以来,通过产业扶贫方式,下达万元扶贫引导资金,结合“”资金及社会帮扶资金,重点打造梅州本地区特色产业,引进可复制的成熟扶贫产业,将“输血式”产业扶贫模式向“造血式”长久机制转变。截至年底,南沙区对口帮扶梅州市蕉岭县、平远县35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已完成实际脱贫率%、退出率%,贫困户已退出户人。三达村:山里种灵芝扶贫从“输血”变“造血”在平远县差干镇三达村的山中,树林之中生长着一朵朵不打农药、天然生长的灵芝。村内有劳动能力的11户贫困户们在驻村第一书记的杨晴的组织下,自发参与照顾灵芝的每一环节。这份灵芝产业,也汇聚着村里11户贫困户自发筹集的资金3万5千元,以及他们对驻村第一书记的信任。而在灵芝种下的第一年,这些贫困户们就得到了总共约6万元左右的项目分红。5月15日这天,杨晴带领村内的贫困户们,到山中的林下林芝基地中,为今年新种下的灵芝菌棒进行选芝。他们小心冀冀地走到树林中,将正在生长中的林芝多余的菌片摘下来,只留下生长最好的那一片,让它吸足营养,等待几个月后菌棒开伞、长出完整的灵芝。社南村扶贫产业示范基地。李夏同拍摄杨晴告诉记者,他是年底从南沙区城管局到三达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在上任的第一天起,便下定决心要发展产业。谋定了做产业,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动?这个问题天天在他脑子里萦绕。“立足农村实际只能做种养,农村常见的养猪产业,由于差干镇是水源保护区,不行;养鸡产业的风险太高;当地的传统水稻、仙人草种植等,由于人少地少工价高等因素一一在我的脑子里排除了。”针对三达村“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点,能不能在山里种植灵芝呢?这个想法在杨晴的脑海里冒出来了,他即刻上网去查,一查便豁然开朗。种植林下灵芝早就有非常成熟的技术和非常良好的现实收益,项目只需要种植一次菌棒,便可收获3—5年,产品晒干后易保存,可长期存储,风险较小,非常适合做扶贫产业。年5月份,杨晴带领村内有劳动能力的11户贫困户抢期将棒灵芝菌棒种在了三达村灯头坑20亩山地上。项目采取公司+贫困户的模式,使用南沙扶贫引导资金20万,贫困户自筹资金3.9万,当年共采摘干灵芝斤,获利10万元左右,其中有6万元用于贫困户的项目分红。该项目可以实现一次种植5年收益,为林多地少的三达村蹚开了产业扶贫的路子。“在我出钱入股之前,杨书记已经在村子里面待了近半年了。在这半年中,杨书记经常到我们家走访入户,关心我们家的情况。我们互相之间熟悉,感情越来越好。当听说杨书记要发展灵芝产业的时候,我很信任他,拿出家里的元积蓄交给了杨书记。”三达村的贫困户谢金娥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家得到了多元的灵芝产业分红,原来的投资已经回本,还净赚了多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6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