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强筋骨饭碗端得稳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pj/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夏季的梅州,丰收在即。行走广大乡村,放眼望去,仿若无垠的金黄田野中,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

站在田垄上,五华县长布镇长生村村民张育宏满眼期许。“早期农田配套设施跟不上,耕种费时费力,村民都不愿种粮。去年开始新修了圳道、扩建了田间生产便道、机耕路等现代农田配套设施,灌溉、播种、耕作、收割都更方便,获得了粮食大丰收。我对扩大种植面积更有信心了。”

这是梅州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变化。

土地是粮食丰产的底盘。至年,梅州共建成高标准农田.73万亩,为粮食增产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梅州田、土、水、路得到综合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耕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也为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探索出了新的发展路径。

如今,走进梅州大地,片片稻田金黄飘香,宽敞的机耕路延伸交织,一幅大美农田画卷令人陶醉其中。耕地的“强筋健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藏粮于地”。

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

筑牢“压舱石”

稳定保障全年万吨以上

粮食产能

7月的梅州骄阳似火。在五华县长布镇长生村,钩机正在田间翻整土地,一旁三五成群的村民忙着收割稻谷。看着撂荒多年的农田重新焕发生机,张育宏笑了。

让张育宏充满希冀的背后,是梅州市牢牢扛起耕地保护责任,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为打造广东省粮食主产区提供了根本保障。

据梅州市农业农村局统计,“十二五”以来,梅州按照省的部署和下达的任务,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至年共建成高标准农田.73万亩,为粮食增产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需求,建设内容主要分为田间基础设施工程、地力建设工程、科技支撑工程等。”梅州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徐秋明说,针对梅州农田基础设施滞后的堵点,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围绕田网、渠网、路网、电网等田间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展开,以此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农田排灌能力和农机作业能力,确保旱涝保收。

站在长生村高标准农田间,只见机耕路纵横交织,田块成方平整,道路两侧沟渠中有水缓缓流过。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往的“望天田”,如今变成了阡陌纵横的“丰收田”。

“这几天都在忙着收割稻谷了,今年产量每亩有斤左右,产量明显比以往增加。”张育宏说,年,他所承包的农田被纳入五华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亲眼见证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变化。

自去年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开始后,长约3公里、宽1.2米的三面光圳道取代了原来淤泥堵塞的狭窄圳道,为农田引来活水;多米长、2.5米宽的机耕路替代了原来的田埂,机械、车辆均能直达田间,生产效率有了,田间逐渐恢复了人气。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通过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梅州集中力量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将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形成一批‘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提升梅州粮食生产能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徐秋明说。

今年,梅州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完成规划设计和市级评审批复。在梅州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划中,到年,梅州将累计建成.73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48万亩,以此稳定保障全年万吨以上粮食产能。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梅州逐渐让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耕地得到“强筋健骨”,农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藏粮于地”。

盘活撂荒地

改善农田基础设施

“荒田”变“抢手田”

盛夏,金色稻浪随风翻滚,水稻进入了收割季节。

“尽管今年汛期雨水来势汹汹,可我承包的5亩稻田没有积水,栽种的农作物没有遭受损失,雨水落地后很快就能排出农田。”长生村村民周国军高兴地说,自己承包的农田之所以能够顺利通过汛期“大考”,都要归功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谈及以前邀请村民回乡种田,长生村党总支书记邓汉华便直摇头。“距离村委不足米有一片田地,原来地形高低不平,田块不成型,田间仅有一人通行的泥土路,配套基础设施不足,干活费工费时。一下雨水就从堵塞的狭窄水渠涌上农田,无法及时排水,影响种田的效益,导致村民都不愿种,撂荒多年。”

如何解决撂荒地难题,让种粮有奔头?这是压在邓汉华心头的一块大石。

去年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户长生村,邓汉华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村委干部与村民沟通,决定把撂荒的土地集约起来,同时打破户与户之间的田埂,完成取埂操作,让‘小地改大地’。”邓汉华说,为了减少村民的疑虑和纠纷,前期集约土地时,全村还商量好了定面积、不定位置的约定。

在长生村的“啃”荒行动中,村集体由配角变主角,发挥主导作用。“集约完土地,村里马上成立了合作社,引导有意愿种植的村民加入,土地流转便顺利开展。”邓汉华说,如今,通过在撂荒地复耕复种机制上进行创新,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收回耕种和纳入高标准农田改造,让曾经的“荒田”变成了如今的“抢手田”。

“现在已经有7名村民主动加入合作社,大家种粮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长生村村委委员卓素娟说,今年全村撂荒复耕任务有多亩,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已有50亩撂荒地重新种上了水稻。“今年村里即将改造的高标准农田还有亩左右,‘荒田变良田,良田多产粮’不再是难题。”

“为了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水平,五华在规划范围上以解决农业生产主要制约因素为重点,在规划内容上,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目的,实现宜机化改造,让荒田变良田。”五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育彬说,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以来,全县共完成约42万亩农田改良,其中六成以上可视为宜机化改造农田,“排灌渠道、机耕道路、挡土墙、陂头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更好助力撂荒地复耕复种。”

长生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五华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一个缩影。据悉,年五华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转水镇等12个镇75个行政村,总建设面积4.6万亩。

土地撂荒的原因多种多样,归根结底,农田基础设施滞后是撂荒耕地实现复耕复种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几年前,曾经尝试过把自家撂荒十多年的土地重新耕作起来的平远县大柘镇漳演村村民刘珍兰,后来不得不打“退堂鼓”,“我家的撂荒耕地偏远,离家3公里,而且灌溉水圳、机耕路都没有。哪怕花大功夫种上了粮食,也免不了野兔、山猪来糟蹋。”

为此,目前梅州全市各地正探索把撂荒地复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紧密结合,通过宣传发动、集约流转、招商引资多管齐下,将地力贫瘠、生产路不通、基础条件较差的撂荒耕地化零为整,并取得一定成效。

亩产效益高

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

耕种模式

7月8日,兴宁市大坪镇潭坑村种粮大户罗新辉正在田里查看水稻的长势。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加上科学管理,罗新辉流转的亩水稻产量连年较为稳定。

罗新辉已是一名老稻农。从传统农田到高标准农田,再到高标准农田再提质,他见证了潭坑村这片土地的变迁;从普通农民到种粮大户,罗新辉实现了从“泥腿子”到“金腿子”的转变。最让他欣慰的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模式,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再提质的推进,得到了彻底改观。

“过去农民种田很辛苦,田块细碎,难以机械化生产,农机时常陷在田里,收的粮食都是靠人工一袋一袋往家背。”回想起刚成为一名稻农时的艰辛,罗新辉仍历历在目。年,罗新辉联合5位种粮户注资万元成立了兴宁市润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致力于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水稻,然而当时农田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他因此吃过不少苦头。

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如今他承包的亩农田彻底大变样——连片的田地越来越平整,水渠越来越完善,机耕路拓宽,主要干道硬底化,耕种、田管、收割等节本增效的大型农机能自由穿梭在农田上。

“我们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不利局面,旱的时候能够把水灌进来,涝的时候能把水排出去。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提高了生产的便利性,农机多下田,农民少下地,带来的是人工成本降低,亩均效益更高,产量更稳定。”罗新辉说,有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的支持,对于发展水稻种植更有信心。

经过多年的努力,罗新辉通过租用农田、吸收闲置田、改造低产田等连片种植优质稻,建立了一条集烘干、原粮冷储、冷加工、真空包装等流程为一体的生产加工线,形成了集水稻种植、稻谷收储加工、大米销售等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成功打造了兴宁丝苗米品牌。

“有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帮助,一亩田能多赚多元。”罗新辉笑着说。

在梅州,像罗新辉一样的种粮大户还有很多。“农业部门对高标准农田进行前期的开发,我们承包种植当然乐意。”梅州市泽源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宇忠说,目前其在兴宁新陂镇新元村承包了亩农田种植水稻。

“今年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示范项目落户基地,让我更有信心。”李宇忠说,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年底基地将完善机耕路、水渠、机械大棚等基础设施,实现农田宜机化。“我们计划把机耕路拓宽到3米,让农机车辆直达田头,实现机械化生产,节省以往人工种植、田管、收割的成本,同时通过统一培肥地力,产量提升15%—20%,最终实现综合效益提升20%。”

水通到了田里,灌溉不成问题,原本只能步行的窄路改造成了宽阔平整的田间路,大型农机在田间往来穿梭……行走梅州乡村,记者看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实打实变化,以及农户对发展种粮的信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2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