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的时候可能是出于一种情怀,坚持下去则是源于一份责任。”问及为何选择来梅州支教,梅州市“最美志愿者”郭雅静低头沉思了好一会儿,莞尔一笑说道。
很多人想不通,郭雅静为何穿越大半个中国来梅州支教,她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本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毕业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开始新的人生阶段。
郭雅静选择来梅州支教,想法很坚定,为此,她甚至拒绝了几家不错的公司。有的同学听说她来支教,直言她脑袋“被门夹了”;有的同学却很钦佩她的勇气,做了他们想做却做不到的事。
对于外界的看法,郭雅静鲜少理会。不是她不在乎物质,不是她没有追求的欲望,只是她一次次被留守儿童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所打动,选择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山区的孩子,换取他们人生更多的可能。
郭雅静在给学生讲解如何当好小记者。受访者供图
不顾反对穿越大半个中国来支教
8月的山西,天气有些热,临汾乔李机场里,郭雅静的父母一遍遍叮嘱着她,独在异乡要照顾好自己。
飞机起飞,望着窗外,郭雅静心情很欢快。比起家人的担心,她对即将开始的支教生涯充满了期待。
郭雅静是山西临汾人,年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在找工作时偶然间看到北京立德未来公益基金会“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在招募老师,项目的愿景一下子击中了她的心: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
郭雅静当即决定:去支教。父母得知后,第一反应以为她在开玩笑,诧异之后则是坚决反对。姥姥握着她的手,来回摩挲说:“广东都是吃米饭的,那里比咱们家可热多了。”
彼时郭雅静也已收到了几份不错的工作邀请。然而,郭雅静去意已决。经不住女儿软磨硬泡,父母最终还是同意了。
从山西临汾到梅州大埔足足有公里,郭雅静说走就走。来梅州之前,郭雅静很疑惑,为什么广东作为全国GDP第一大省,还有需要支教的地方。当她舟车劳顿来到梅州,一打眼便明白了。
“这里到处是山。”谈起初次踏上梅州这块土地的情景,郭雅静张大了嘴巴,再现了她当时的惊讶。
望着眼前的大山,郭雅静意识到,这里的孩子要改变人生命运,必须要走出大山,这就是支教的意义。
郭雅静被分到了大埔县三河镇梓里学校,负责二年级语文课与七年级历史课的教学。尽管已料到支教这条路的各种坎坷,但真正进入老师这一角色,还是让郭雅静有些措手不及。
有的学生底子薄,有些知识点讲了三四遍,学生依然记不住;有的学生上课很认真,考试却掉了链子,郭雅静常常急得上火。
除了教学方面带来的挑战,生活上的不适应同样困扰着郭雅静,习惯了包子馒头的她不得不尝试着吃米饭,有时还要遭受老鼠的侵扰。有一次郭雅静又累又困,却被老鼠“欺负”得不能午休,想起父母,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
“有没有后悔?”
“说完全没有是假的,但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笑脸以及一点一点的改变,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了。”郭雅静说,起初,有些学生被点名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还会发抖,现在已经能回答得很流利了;有些学生一开始写作文是流水账式的,现在也可以写得完整且丰富了。
大胆施教 郭雅静常常被问起支教究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她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摆在郭雅静面前的现实是,很多学生并不清楚学习的意义是什么,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学生直言:“老师,你工资多,我初三毕业去打工,工资跟你一样。”甚至有女学生说:“老师,我不学了,毕业就嫁人了。”
每每听到这种话,郭雅静很心痛,她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读书意味着人生会有更多的选择。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郭雅静下大力气准备课件,45分钟的课程,备课时间往往就要好几个小时。在讲到远古历史时,郭雅静结合自己家乡关于尧的传说以及传统文化知识,以故事为铺垫,引导学生走近历史;在讲到古诗词时,郭雅静会搜集各种相关的古风歌曲,将之带入课堂。
郭雅静的课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往届的学生会跑来问:“老师,不是说好了这学期继续教我们吗?”点滴感动,郭雅静珍藏于心,激励她在支教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与孩子们接触过程中,郭雅静发现,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和性知识相对缺乏,给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记得有一天,一个七年级的女生生理期弄脏了裤子,因为担心受到同学的指指点点而急红了脸。郭雅静赶忙把学生送回宿舍换了裤子,但几句安慰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郭雅静更加坚定开展青春期教育的决心,然而要在农村地区学校开展性教育,又要抵抗传统观念和现实条件的阻碍。
怎么讲?讲多少?青春期教育中那些微妙的内容如何把握度?郭雅静心里没有谱,但还是决定试一试。
为此,她向校长请示,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最终获得了支持。但真正实施的时候却没那么简单,首先要过自己的心理关。“说实话,在讲到一些词的时候自己都难以启齿,但还是要说服自己大大方方说出来。”郭雅静说。
讲的时候很多学生很害羞,捂着眼睛不敢看,郭雅静一边解说一边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是怎么来的、生理期是怎么回事……她不知道学生听进去了多少,只觉得这事是一定要去做的。
爱上客家最喜欢吃大埔笑粄
来梅州后,郭雅静也在努力让自己融进客家文化氛围里,她发现,虽然梅州地理位置较为边远,但这里民风淳朴,每次逛到村里,总有村民热情地邀请她到家里喝杯茶。
开学的时候,家长们会精挑细选自家柚子,一麻袋接着一麻袋送给他们。郭雅静说:“以前买柚子经常买到不好吃的,来到大埔后发现每一个柚子都很好吃,根本不用挑。”
讲到客家美食,郭雅静两眼放光,她常常和伙伴们在课外到各地寻觅美食,最喜欢吃的是大埔的笑粄。她也曾买了很多笑粄寄回家,但家人都吃不习惯,还打趣道:“没想到你去了广东一年多,都快成为南方人了。”
其实,学生们也经常忘记郭老师是讲普通话的外地人,时常用客家话与郭雅静交流。久而久之,郭雅静“连蒙带猜”能大概知道学生说了什么,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客家词汇。
她到过大埔花萼楼,走过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去过平远县红四军革命纪念馆,就像挖到一个个宝藏一样,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明年8月,郭雅静的支教期将满,她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走遍梅州,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比起这,郭雅静还有更为紧迫的事要做。在支教过程中,她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较弱。
新闻专业毕业的郭雅静将目光投到了学校广播站,学校只有广播站而没有记者站,何不设立记者站?
听说郭老师负责记者站,学生们踊跃报名,最终经筛选,有10名学生成为了小记者。从采访到写作,郭雅静指导着每一个环节,甚至把自己实习时的录音笔也派上了用场。
这几天,郭雅静在忙着给小记者培训,距离支教期满的日子越近,她越焦急,她想在离开前为学校广播记者站打下坚实的基础,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小记者,进一步开阔视野,提升写作能力。
“你看,这些学生写得多好。”郭雅静打开手机,相册里全是学生的照片。学生画她的像,她拍了下来;学生写的好文章,她也留在了相册里……这些点滴,成了她的财富。
支教究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郭雅静没有明确的回答,但或许能在学生写给她的那三行信里找到答案:“您在课上讲述历史知识,孰不知,您也在造就我的历史。”
原标题:
梅州市“最美志愿者”郭雅静:
山西姑娘以青春为帆跨越公里来支教
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魏丽文
黄卓藩
魏丽文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