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做水文章,打通苏区振兴源动力

本文转自:南方PLUS

一水护田将绿饶,多山排挞送青来。从奔涌不息的韩江、梅江、汀江……到山间丛林里的河湖溪流,均可看到各级河湖长上岗履职、全力治水的身影,让源源碧水在梅州山川田畴间迤逦穿行。

作为广东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功能区,梅州做好“水文章”、答好“生态卷”的探索,从未止步。多年来,梅州治水、护水、用水、活水,一系列强有力举措,确保了江河安澜、秀水长清、群众安居乐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动力。

如何守护贯通城市命脉的一江碧水?日前,年梅州市河长制与水利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召开,总结部署全市水利发展工作。新一轮治水大计中,梅州以水为媒,将为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

省级万里碧道试点项目——梅县区丙雁大堤景观提升工程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亲水游憩的公共空间,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生态环境。南方+何森垚拍摄

从治水到护水

名河长守护一江碧水

打开梅州地图,大大小小的河流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布在各地,水网交织,翠色绵延。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梅州发展之本,支撑着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多年来,梅州攻坚水之治,全面推动河湖长制从“见行动”到“见成效”转变,河湖面貌得到持续改善。

“捞垃圾、闻气味、查污水,从水到岸,任何旮旯都不放过。正因如此,才有了眼前的碧水。”丰顺县北斗镇党委书记、镇级河长刘旭良见证了榕江北河的变化。年,榕江北河被省列入全省9条重污染河流之一进行立项督办,丰顺段也因未达到Ⅲ类水质进行综合整治。如今,这条河流平均水质已经连续3年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

水环境逐年改善,离不开一轮又一轮治水大计的有力落实。

如今,“四级书记”抓落实,巡河护河成常态,上下贯通的责任体系形成。目前,梅州全市共有河长名(市级河长5人、县级河长40人、镇级河长人、村级河长人、自然村河长人),从江河湖库到山塘沟渠确保有人抓有人管,河湖长制有名有实,担责见效。

“点击目录‘我要巡河’,选择河流对象,填写报料信息并提供照片、录音、视频、文字描述等,最后信息上报……”大埔县水务局河库保护中心主任连声超向记者模拟了通过“广东智慧河长”手机APP进行河流巡查的操作流程。

“搭建智慧管理平台,河长基于平台内手机地图进行河湖巡查,发现问题后在线完成问题反馈,并可实现日志填报。系统还会记录巡河轨迹、巡河时间、巡河里程和相关巡河人,对各级河长工作进行监督。”连声超说,群众也可通过“智慧河长”平台及时报料流域信息,处理流程、时间快了,效率高了很多。

从治水到护水,还凝聚着社会广泛参与、部门高效协作的力量。

“发现河湖污染,可以拍照片、发地址给我,让我们共同守护母亲河。只要反映过的河湖污染事件,现在都得到了反馈解决。”这让广东韩江民间河长黄敏文欣喜不已。据悉,目前梅州市注册护河志愿者增至4.2万人,越来越多学生、企业职工、志愿者等成为民间河长和护河志愿者,助力梅州河长制湖长制全面推行。

民间河湖长和志愿者丰富了河湖管护责任体系,各地区各部门也携手行动。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跨界河流众多。三省五县河长联合巡河,打通上下游;检察机关等部门跨界治理,当好“河管家”,解决了长期以来跨境河流水环境治理步调不一、打击跨境涉水犯罪难以形成合力、信息沟通不够顺畅等问题。

跨省联动形成合力,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提升。据年蕉岭县环境质量月报显示,去年10月,蕉岭跨界(县)13个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2.3%。

如今,在梅州,“河长+”体系不断拓展,“河长+检察长+警长”等机制日益成熟,“党政负责、水利牵头、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形成。

从护水到用水

让放心水滋润群众心田

每周巡河,对大埔县五丰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陈志辉来说,早已成为习惯。流经五丰村的河道,只有看过了,他心里才能踏实。

“河长,就是一条河的家长。”谈起河长制,陈志辉颇有感触,“河长制是治水兴水的重要举措,特别是我们村旁就是库区,村里的河道干净了,也是保护群众的饮用水源地,一切都是值得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做好“水”工作,制度建设和管理实施极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市供水工程建好、管好、用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便是梅州创立长效安全管护机制的重要体现。

目前,全市各级河长以“四乱”“五清”专项行动为抓手,严控工业源、农业面源污染,统筹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流清洁行动,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强化农村小微水体管理,细化畜禽养殖、船舶污染、入河排污口等防治措施,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成绩显而易见。去年以来,梅州市河长办先后12次组织公安、检察、水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成员单位开展联合巡河行动,对涉河湖违法行为形成强力震慑。同时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全市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达到%……

从“河长制”走向“河长治”,梅州保障了护水到用水的全过程,提供了“水源头”到“水龙头”洁净供水服务,群众喝上放心水、用上安心水。这一方面,目前蕉岭走在全市前列。

每天早晨起床后,蕉岭县三圳镇半山涂村民曾冬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多亏了村村通供水、全域自然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解决了饮水难、用水难的问题。”拧开水龙头,望着哗哗流的干净水,曾冬珍满脸笑意。

近年来,蕉岭县基本实现了农村供水规模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一体化管理、智慧化服务的目标。全县建成县级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5万立方米,服务范围覆盖蕉城、长潭两镇,服务群众12.5万人;建成镇村供水站点个,日供水3.5万立方米,行政村通自来水、自然村集中供水覆盖率实现%。

通过推动城乡供水智慧化、信息化建设,蕉岭县一方面实现智慧服务,群众足不出户可办理报装、报漏、缴交水费等供水业务;另一方面实现智慧监测,对管网状态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管网产生的漏损、水压波动等问题,并第一时间解决。

如何让“放心水”流得更长、更远?平远县在推进河湖长制基础上,还多方探索建立农村集中供水后期管护机制。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原则,落实每宗供水工程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运行管护责任人,建立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实行以水养水,确保长效运行。”平远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放眼梅州,从城镇到边远农村,依托河湖长制,小小一滴水正悄然改善着百姓的生产生活,犹如涓涓清流滋润着百姓心田。

从用水到活水

让“水景观”催生“水经济”

宁静的夜晚,梅县区丙村镇红光村村民伍万基从过去饭后窝在家里看电视,变为每天外出散步。

伍大爷生活习惯的改变,源于丙雁大堤景观提升工程和“客都人家”项目一期建成启用。

作为省级“1+10”个万里碧道试点项目之一,丙雁大堤景观提升项目位于梅县区丙村镇、雁洋镇,碧道建设长度约5公里,总投资约3亿元,建设工程涵盖堤防加固、护脚护岸、亲水步道、绿化景观、滨水公园及游船码头等。项目的落成,不仅为辖区群众提供了又一亲水游憩、健身休闲的好去处,也将“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乡村居民点、周边农田等人文、自然节点串珠成链。

距离丙村镇红光村40多公里的大埔县三河镇五丰村,梅潭河碧道工程(三河至县城段)同样让群众享受到活化“水文章”的福利。清风拂过梅潭河水面,漫步梅潭河碧道甚是惬意,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脏乱差”的河堤。

“以前上游的垃圾经常在这里堆积,行人也很少通行,如今却成了村里的热闹之处,各年龄段的村民都会在这里散步。”三河镇河长办工作人员李鑫说,近年来随着河湖长制的推进,群众对优美环境的追求越来越高,在党员干部带动下,碧道建设初期很多沿河群众还自愿无偿让出地方,为碧道建设开通“绿色通道”,“群众爱护环境的意识也愈发高涨,发现碧道沿线有污染现象,会第一时间向镇村反馈。”

记者获悉,在规划中,梅潭河碧道将以水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兼顾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经济等功能,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在干部、群众等合力守护下,目前碧道所在河段水质由原来的Ⅲ类提高到了Ⅱ类,水质效果提升明显。”李鑫说。

从用水到活水,碧道建设作为重点工程,目前在全市如火如荼推进中。其中牵引水污染防治、水安全提升、水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提升及水岸经济联动效应初步呈现,成为有限生态空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载体。

如梅江区周溪河、兴宁麻岭河、平远石正河、蕉岭石窟河、丰顺榕江北河、五华五华河、琴江等一大批特色碧道,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好去处,深受老百姓喜爱。

守护一湾清水,梅州还从“点上美”“线上美”到“面上美”逐步推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今年,丰顺县成功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按照规划,该县将以留隍凤凰溪古河道为重点,将流域村庄有效串联,实现沿线水域、岸线及沿岸文化、生态、景观等资源有机结合,构建“99+99”试点格局,即对9个试点项目精雕细琢、对9个协同项目统筹推进,建成9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助推9家文旅企业落地壮大,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水美乡村,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从“水安全”到“水生态”再到“水景观”再催生“水经济”,梅州以良好的农村水环境推动乡村全域旅游发展,带动乡村美丽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数看去年梅州水利事业发展

◎治水特色进一步凸显

●全市共有河长人(市级河长5人、县级河长40人、镇级河长人、村级河长人、自然村河长人)。注册护河志愿者增至4.2万人。

●住建部门新建城市生活污水管网66公里,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

●农业农村部门强化农业面源防控,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3.11%,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14.89万亩,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

●全市共整改河湖问题个,列入水利部台账的94宗“四乱”问题全部整治销号。

●丰顺、五华等县“清四乱”力度大,全市新增河湖划界长度达公里,其中兴宁市新增公里。

◎碧道综合效应充分显现

●全市新增碧道81.68公里,水质均优于Ⅲ类标准;防洪能力得到提升的河段增加6.2%,生态岸线长度增加59.5%;新建慢行道37公里、串联特色资源点5个。

◎供水安全保障有力

●完成宗水利工程检查,2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完工,确保了江河安澜、人民安宁。

◎水利基础更加坚实

●全市共投入5.5亿元,建设供水设施宗,实现全市55.05万农村群众集中供水全覆盖,实际受益人口超过97万人,农村集中供水覆盖率99%以上,比原计划提前4年完成。

●全市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平方公里,在全省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年评估中获良好等次。

●小水电清理整改全面启动,完成宗小水电站核查评估,关停或退出17宗,创建5宗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26宗小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

◎治理能力有力提升

●全市完成座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建设,蕉岭县成功创建全国小型水库管护样板县。

●56宗在建水利工程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处获水利部“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单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