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他们有信心澎湃在线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s://m-mip.39.net/m/mipso_5154120.html
                            

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一个个“人”的努力,这些人中既包括每个驻村第一书记的引领带动,也包括贫困户的自身努力等。5月13日至5月15日,南沙区融媒体中心采访小组走访了梅州市平远县社南村、三达村等地,采访当地的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记录下这些发生在南沙和梅州对口帮扶一线的真实人物事迹。

在这些故事中,社南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邹创智,90后的小伙子舍弃繁华的都市生活,主动扎根农村基层,在村里面为贫困户解决一件件生活实际问题;年底到三达村任第一书记的杨晴,通过思考致力发展立足当地实际的灵芝产业,带动贫困户学习灵芝种植技术。而在贫困户中,不少人因为命运坎坷而落入到贫穷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他们也积极改变命运。曾经的贫困户谢远扬现在已经是三达村林下灵芝基地的技术指导;因为父亲去世而意志消沉的杨秀红,现在身为扶贫专干“以贫带贫”,帮助村里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

邹创智

90后小伙扎根农村帮助贫困户

年,90后小伙邹创智从南沙区东涌镇来到平远县社南村,成为扎根基层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走访入户、发展扶贫产业、帮助贫困户就业,都是他的日常工作。“在基层工作这段时间,我发现在基层脱贫工作中,一定要和贫困户‘交心’,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问题,经常走访联系,他们才会逐渐地信任你。”邹创智表示。

今年年初的疫情发生之后,社南村贫困户潘锡梅因为疫情失业在家,情绪低落。“当时心里真的是很不安,因为我老婆身体不好在家休息,还有两个读书的孩子要养,一下子失去工作,都不知道全家怎么过下去。”5月14日,在潘锡梅的家中,回忆起这段往事他还是印象深刻:“邹书记得知情况后,到我家为我详细分析目前各行业的招工情况,并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做好初步职业规划、筛选目标企业及岗位。”

最终,通过数日的共同努力,邹创智为潘锡梅在广州南沙(平远)产业转移工业园中的广东佳之朋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个就业岗位,让他能够在平远县成功实现就近就业,解决了全家的燃眉之急。目前潘锡梅已与公司达成就业协议,公司提供免费食宿,月均收入约元。“我们全家都很感谢邹书记的帮助,希望他常来我们家喝茶。”

潘锡梅家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能达余元,不仅达到脱贫标准,还免去了因突发疫情而导致返贫的风险。“我们在基层碰到的都是这样一个个实际问题,需要我们驻村第一书记帮助解决,切实改善贫困户们的生活。”

邹创智所在的梅州市平远县社南村是广东省省定贫困村,由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人民政府进行结对帮扶。自精准帮扶以来,邹创智走访入户,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精准施策,积极部署开展产业帮扶、就业帮扶、资产帮扶等措施。社南村19户贫困户户均收入已由元增收至1余元,村集体收入增加近十万元。去年年底,社南村所有相对贫困户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实现脱贫率%。

杨晴

灵芝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工作

在山中基地巡山、观察灵芝的生长情况是平远县三达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晴的日常工作。每天他和贫困户们一起劳动、照顾基地中的灵芝,往往在山中一待就是一天。“第一书记的肩上担负的是村里所有贫困户的希望,我们也不敢有丝毫松懈。”杨晴告诉小南,他是年底从南沙区城管局赴三达村任第一书记。在赴任之初,他便决定发展扶贫产业,带动村内的贫困户脱贫。

年3月,杨晴第一次看到黑乎乎的大棚里长着传说中的“祥瑞之草”的时候,感到不可思议,灵芝不应该是长在深山、采自峭壁吗?这便是他第一次见到大棚种植灵芝的情景。能不能在山里种植灵芝呢?这个想法一下子就冒出来了。“经过一番思考和交流,我发现种植林下灵芝有很多优势,很适合扶贫产业,便决心放手去做。”确定了思路,找准了项目,杨晴和村“两委”干部说干就干,选场地、选合作商、发动贫困户。

在通往灵芝种植基地的山中小道上,一条铺着石子的道路汇聚着杨晴和全村贫困户的心血。这条不长的土路上覆盖着碎石头,旁边有着简易挖掘的排水小沟,手推车、三轮车等运输工具可以通过小路到达山中的灵芝种植基地。杨晴说,原来这条路是一条窄窄的泥土路,一到下雨天便泥泞不堪,人走起来都很困难,更别说运输工具了。去年,在抢期种植灵芝的过程中,杨晴和贫困户们在全村人的帮助下,成功地抢修了一条可以供运输工具通过的小路,方便灵芝基地的日常生产。“虽然现在这条路还是土路,但至少下雨的时候不会积水,还可以通过手推车,我们也满足了。”

去年5月份的时候,灵芝种植的时间快过了,大家都心急如焚,加上天公不作美,日日下雨,能否把产业在今年做起来,就在当下的半个月。杨晴和村里的贫困户们克服了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头绪多、自然环境差等特点,平山开路、车拉手抬、顶风冒雨,抢期将棒灵芝菌棒种在了三达村灯头坑20亩山地上。

目前,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资金由扶贫资金+贫困户自筹资金共同投入,由公司方提供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去年基地共采摘干灵芝斤,项目利润达10万元,其中6万元左右用于贫困户的项目分红。在灵芝基地的带动下,去年三达村的14户贫困户实现百分百脱贫。

谢远扬

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为技术能手

5月15日,在平远县三达村的一处山中林场内,贫困户谢远扬带领着村内的其他贫困户,去林下灵芝生长基地给灵芝选芝,摘除掉多余的菌片,只留下生长最好的一片。在选芝的同时,谢远扬还小心翼翼地用草叶给灵芝遮凉,让其生长得更好。“现在我是基地内聘用的灵芝种植技术指导,每个月的收入有近元,是我家一笔重要的收入来源,满足家里的基本生活需求了。”谢远扬笑着说。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去年年初,谢远扬还是对灵芝种植一无所知的新手。“去年5月份开始,村里的驻村杨书记带领我们开始种植林下灵芝,发展灵芝产业,我从那时开始第一次接触菌菇养殖,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谢远扬表示,在去年第一次种植林下灵芝的过程中,他参与了菌棒挑选、种植、选芝、采摘、加工等全流程的工作,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与此同时,在兴趣的促使下,谢远扬还阅读了菌菇种植的相关书籍,并且到处向有经验的灵芝种植老师傅请教。“在杨书记的帮助下,我去了临近的蕉岭县学习灵芝种植技术。最远还去了福建,看别人是怎么种植灵芝的,学到了很多。”

随着经验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谢远扬从对灵芝一无所知的“小白”,成为了三达村灵芝种植基地特聘的技术指导。“每天的工作就是巡山,观察灵芝的长势,并且带领村里面的其他贫困户一起到灵芝场中劳动。”谢远扬告诉小南,每个月近元的工资也成为家中稳定的收入来源。

今年41岁的谢远扬此前一直在家附近打零工为生。几年前因为孩子生病,导致全家因病致贫。目前,谢远扬家通过工资收入、项目分红等,成功脱贫。谢远扬还在脱贫过程中学习掌握了灵芝种植加工的技术,成为了技术能手。“今年除了在灵芝基地里面工作,我还试着在自己家附近的山上种了多棒的灵芝菌棒,希望今年能成功长出好灵芝。”

杨秀红

“以贫带贫”走上脱贫之路

在平远县社南村的一处山坡下,坐落着贫困户杨秀红的家。原来的土墙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已经刷上了白油漆,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走进秀红的家中,客家风格的房子里收拾得整整齐齐,沙发、茶几等基本的生活用品也一应俱全。在厨房的一角,新近牵上来的自来水让生活便利了不少。去年,通过全家努力,秀红家中年人均收入超过1元,成功脱贫。

今年二十出头的秀红,本应是青春迸发的年华,却因为亲人的不幸离世压垮了她瘦小的肩膀,导致其意志消沉。“几年前父亲去世后,家中只剩下了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我当时年纪还小,家庭从此陷入贫困之中,成为了贫困户。”杨秀红回忆道,由于缺乏工作技能,当时她到深圳等大城市工作处处碰壁,但自己也不想回到农村老家,与家中也甚少联系。“我一度过得很不如意,对前景也感到很迷惘。”

得知秀红的消息后,社南村驻村第一书记邹创智辗转与秀红取得联系,给予她支持和帮助。开始的她比较抗拒,不想面对现实的社会。但驻村干部坚定不移的决心,持之以恒的做法,终有一日触动了她,加上家人朋友一同劝说,使得她能重新振作起来,决心回老家工作,照顾爷爷奶奶。“我回家的那天,爷爷奶奶都哭了,因为太想我了,他们也很感谢邹书记这么努力把我找回来。”

与此同时,为帮助秀红安稳回家,邹创智还为秀红寻得社南村扶贫专干的职位,让她在家就近就业,实现以贫带贫。一段时间过后,通过以教带做的工作模式,她的工作逐渐进入正常的轨道,还学习到了电脑技能。“目前,我每个月的工资收入有元左右,足够我们一家用了,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杨秀红表示,她现在的扶贫专干岗位需要经常走访入户了解贫困户的生活状况。由于杨秀红本身就是贫困户,她更能够体会到贫困户的心理和实际需求,这对工作的开展也很有帮助。“我从小就在社南村长大,大家彼此都熟悉,而且我家也是贫困户,很多贫困户也愿意跟我说心里话,相信我的建议。”

目前,由于秀红的工资、土地项目分红等收入,使得他们家的去年人均收入已达到1余元,成功脱贫。秀红从贫困中来,再到贫困中去,在她的帮助和带动下,社南村19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大家一起走上了脱贫之路。

编辑:Alice

策划:王剑麟、叶平生、齐华伟

来源: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文字:舒霞

图片:李夏同

通讯员:汪劲松

原标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他们有信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8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