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81/
“这是我的新学校!”早上7时许,李梓琪牵着妈妈的手一蹦一跳地来到新学校梅州市实验小学校门前,在老师的指引下,戴好口罩,跟着同学们排队测温,有序进入校园。
在梅州,与李梓琪一样秋学期进入新学校、新课室学习的还有其他3.7万名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
随着“二孩”入学高峰到来、常住人口增加,梅州城区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增加优质学位的供给,是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基础要求,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
为打好学位攻坚战,近年来,梅州市大手笔投入,“黄金地块”建学校,优质学位的数量不断增加,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年秋季,梅州市新建及改扩建中小学27所、幼儿园47所,共增加学位个,其中中小学增加个学位,幼儿园增加个。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
通讯员曾勇燕张炳锋丘传州曾宇
地从哪来
“黄金地块”建学校今秋新增3.7万个学位
化解大班额问题,不断提高优质学位供给,需要加大土地供给。在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土地是宝贵资源。梅州市通过合理规划土地资源,调整商业用地、“黄金地块”用作教育用地等方式,不断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
今年秋季建成使用的梅州市实验小学,位于梅江区三角镇上坪安置区旁,属于江南新城的黄金地块。学校总占地面积55亩,总投资约1.2亿元,学校按在校师生人设计,设置6个年级36个班。
学校于年12月动工建设,一年半后如期开学。如今走进该学校,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传来稚嫩的读书声。崭新的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及宽敞明亮的图书馆成为学生们锻炼健身、增长见识的地方,也是学生们课余最爱去的地方。
“拿出江南新城的‘黄金地块’建梅州市实验小学,凸显了梅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梅州市实验小学校长张伟良说,他同时也是该校筹建办的负责人。他说,为了选择最佳的教育教学地址,梅州市实验小学曾几易地址,最终确定在江南新城的“黄金地块”建设。
在梅州,利用优质土地资源兴建学校,梅州市实验小学并非个例。
随着城区梅江两岸居住的人口日益增多,学位紧张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年秋季,梅江区风眠小学如期开学,提供多个学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梅水路沿岸居民的上学问题。但学位依旧存在着较大缺口,新建学校被提上日程。
梅水路沿岸土地资源紧张,拿出一块较大规模的土地兴建小学和幼儿园实属不易。在经过仔细考察和多次研究后,梅州市委、市政府当机立断,决定将梅水路梅州市公安局侧的40亩商业旺地改做教育用地兴建元城小学和元城幼儿园。
梅州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刘小容全程参与了元城小学、幼儿园的选址过程。她认为,市委、市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极为有魄力地拿出商业用地,兴建学校,可见梅州对教育的重视。“对老城区、主城区来说,增加教育用地指标很难。像风眠小学、芹洋学校等,都位于城区的‘黄金地块’,体现了梅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人民至上,回应人民群众的教育期待。”
目前元城小学和幼儿园累计约完成总工程量的53%,预计年投入使用。
除了划拨土地新建学校外,梅州市还积极采取“微改造”的方式,加速中小学学位提质增量。如兴宁市将市教育局原办公大楼划转田家炳学校改造办学,计划增加小学学位个,预计年秋季投入使用。
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今年秋季,新建成的梅州中学芹洋校区、兴宁市锦绣学校、丰顺县实验小学、五华县中英文学校、平远县城南幼儿园等正式投入使用,改扩建的梅县区德兴小学、扶大宪梓中心小学、广东梅县外国语学校等也悉数投入使用。
“今年秋季,我市新建及改扩建中小学27所、幼儿园47所,共增加个学位。其中中小学增加个学位,幼儿园增加个学位。”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朱志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梅州市56人以上起始年级大班额基本消除,超省标准化标准班额数量和比例有所下降。
而目前梅州市还有梅江区会文小学、梅县区畲江镇中心小学、平远县城南小学等一大批学校正在建设或改扩建,逐步实现去年召开的教育大会提出的目标,力争3年内新增5万个学位。“仅今年就已完成了一半的目标。”朱志强说。
钱从哪来
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双管齐下土地出让收入4%给教育
增学位、优供给、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桩桩件件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钱从哪儿来?欠发达的山区城市梅州给出了答案:把教育摆在优先位置,舍得花精力抓好教育、舍得用资源办好教育。
9月1日,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位于兴宁南部新城毅德片区新建成的锦绣学校实现如期办学招生。
近年来,兴宁南部新城居住人口日益增多,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鉴于此,去年,兴宁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毅德片区新规划建设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并向全市人民承诺年秋季实现办学招生。学校于年9月动工,经过一年左右的建设,学校如期办学招生。
该校总投资4.1亿元,学校采用九年一贯制办学,设36个教学班,新增个学位。“今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影响了学校的建设进程,但兴宁积极克服财政困难,舍得投入,如期完成了建设。”沐彬中学副校长刘伟聪是锦绣学校建设期间筹建办的负责人。他说,原有建设班组大部分为湖北人,春节返乡后,受疫情影响无法复工。筹建办及时调整策略,另选建设班组,于2月28日复工复产,并在复工后加班加点追赶进度。
“兴宁市经济欠发达,但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积极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安排资金,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兴宁市教育局局长郭远林介绍,年以来,兴宁市土地出让收入约37.1亿元,教育总投入已达6.3亿元,教育总投入占土地收入约17%。
梅州市年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市县两级每年要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4%用于教育,逐步补齐教育信息化、功能场室、实验教学平台等历史欠账。
教育大会召开后,各县市区积极加大教育投入。梅江区坚持每年把六成财政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年全区教育投入增长至9.07亿元;梅县区自年以来,教育总投入超25亿元;平远县年累计投资5.57亿元,提供优质学位个……
在各级政府真金白银投入的同时,梅州市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加入,成为学位攻坚背后的“钱袋子”。
去年,鸿艺集团拿出万元,在五华捐建了小都中学和横陂镇第三小学两间学校。同年,深圳市最大的民办教育机构深圳市远恒佳数育集团计划首期投资30亿元人民币,在五华县横陂镇西湖村琴江边建设创新教育特色小镇。兴宁引进深圳市东山实业有限公司与原兴城学校合作举办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卓越中英文学校,设置学位个等。通过鼓励乡贤实业家,或引进品牌教育集团来梅州兴办学校,缓解学位紧张的难题。
同时,梅州市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成立教育基金会、促进会。目前各县(市、区)、各乡镇皆设立有奖教奖学基金会,并在近期举办捐资助学活动,募集了一批社会资金参与奖教奖学和办学。
但目前而言,社会资金参与办学在梅州还属少数,刚刚有一些起色,按照相关政策规划,梅州要求各县(市、区)力争在三年内新增一所以上民办学校。“市委、市政府要求,对于社会资金投入梅州教育事业,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一路绿灯,加快建成见效。”朱志强说。
如何提质
集团化办学助乡镇学校提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现在我已经是五华县第一小学五年级12班的学生了。”新学期开学,五华县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玉茶校区的学生周可唯难掩内心喜悦。原来,水寨镇玉茶小学经过五华县教育教学改革,华丽转身为县城第一小学校区,学生的身份也跟着转变,在城郊也享受着县城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公平而有质量、均衡且优质的教育,是群众对教育的核心诉求。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缓解城区大班额问题,梅州积极推动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
所谓集团化办学便是以强校带弱校,联校办学、连片办学等,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从而推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今年以来,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依据当地特色,全力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
五华县成立了五大教育集团,其中第一小学挂钩水寨镇玉茶小学、第二小学挂钩河东镇沙渴小学、第三小学挂钩河东镇下坝小学、南山小学挂钩水寨镇第一小学、第五小学挂钩水寨镇澄湖小学。“按照人财物全面托管的模式,目的是希望全面提升被托管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五华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曾剑锋暑假期间刚刚竞聘为五华县第一小学副校长,按照集团化办学的模式,他刚上任没几天就被派到玉茶校区担任主要负责人,对他来说既是考验也是临危受命。
“要把第一小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设置等全部带进玉茶校区,从制度安排着手,让玉茶校区的老师有归属感、学生有自豪感、学生家长有幸福感。”曾剑锋表示,玉茶校区将与校本部实现无缝衔接,日常运作全部纳入校本部管理,从作息时间、班级编号等细节之处入手,让学生在每一个角落、每一节课都能找到身处校本部的感觉。
而兴宁市依据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本质,发展出“中学教育发展联盟”。组建了由城区8所优质中学发起,全市40所中学参与的联盟。围绕“强弱联盟、管理互通、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城区优质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拉动乡镇学校教育水平提质增效。
“因为有了城区名校的帮扶,我现在对上坝小区的教学质量充满信心,不把孩子放在县城‘挤’了,在身边读书也挺好。”五华县南山小学上坝校区的一位家长为集团化办学的模式“点赞”。
在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同时,梅州市全力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年寄宿制学校改造完成31所,新建、改扩建学校竣工4所,改造达标寄宿学位数个,增加寄宿学位数个,不断满足边远地区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
“梅州市留守儿童较多,采用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学生家门口就学的需求。”朱志强介绍,梅州市于年成为省农村寄宿制学校试点建设城市,并于年在全省作经验发言。“去年底,我们还举办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校长培训班,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梅州市通过加大优质师资引进力度,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等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让新增学位成为优质学位。
教育既要支撑当下,更要决胜未来。增加学位供给、办家门口的好学校,既是满足群众的期待,更是教育走向公平均衡化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经济腾飞的基础路径。
记者观察
增加学位供给
实现教育均衡
需要久久为功
强市必先强教,富民必先启智。
崇文重教,一直以来都是客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曾是梅州一张亮眼名片,这片土地曾孕育出30多名两院院士,多名大学校长。
近年来,梅州教育也是成绩不断:在粤东粤西粤北率先创建教育强市;成功实现教育强县、强镇全覆盖;重本、本科率逐年攀升……
但与城市发展的速度相比,教育进步的脚步过于缓慢,从近几年高考看来,尖子生在全省的占比有下降的趋势。
“梅州教育怎么了”是许多梅州人心中的疑惑。一个曾经以教育闻名、人才辈出的老地级市,被后来者追上,并远抛在后面,确实值得梅州警醒。
去年8月,梅州市召开教育工作大会,提出了力争用5年时间,让梅州教育再振雄风。一年以来,我们看到了梅州教育事业的变化,新建学校拔地而起,新的教育改革不断实施,奖教奖学蔚然成风……新的气象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以新增学位来说。梅州不吝投入,将最好的土地资源,最大的投入用于学校建设。近一年时间,新增3.7万个学位,大班额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乡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
但消除“大班额”并非一朝一夕,推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需要久久为功。
笔者从梅州市教育局获悉,目前梅州市小学班级人均学生数为50人,初中班级人均学生数为55人,与小学班级人均数小于等于45人和初中班级人均数小于等于50人的理想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城区不少人群密集的社区面临着缺少学校的境况,居民存在一定程度“上学难”。
“大班额”降低教育教学效果、乡镇教育质量无法提升,谈何教育振兴?增加学位供给依旧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土地和资金是优质学位供给的两大难题。可以将目光转向土地资源更为紧缺的发达城市,学习他们的土地供给模式。
广州在全国率先试点“多规合一”,将城市空间、城市建设、教育供给配置等统筹规划,保障教育用地。广州抓好新建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工作,督促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在住宅首期工程预售前先行验收,并在住宅区建设进度过半时介入,确保幼儿园质量、移交方面符合标准。
资金方面,不少城市采取的是财政兜底的方式。如东莞通过财政兜底设立10亿元资金池,对各镇街在年前建成且通过项目验收的公办中小学,按“先到先得”的原则予以奖励,并积极探索通过盘活租赁物业的方式创新办学模式。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优质学位供给依旧是摆在梅州各级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各级各部门继续以闻鸡起舞、风雨无阻、日夜兼程的精神,推动梅州教育从当前解决供给不足,到实现供需平衡,再到质量提升跨越。